脉脉职场 脉脉职场特别版和职场版有什么区别( 二 )


最开始的脉脉只有“公司内推和八卦社区”的功能 , 随着整体思路的逐渐清晰 , 两年间脉脉的产品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社交这个因素其实是在后面逐渐引入进来的 , 包括动态流的产品是在四、五个月左右才引入的 , 点对点的聊天 , 包括群聊等功能也都是在后期陆续引入的 。”
在林凡看来 , 刚上线的赤兔目标很明确 , 就是要做社交 , 鼓励大家生产内容 , 结交好友 , 不做具体的功能 , 有点“刻意回避”的感觉 。按照脉脉的思路 , 一切的社交都指向人脉的建立和维系 , 为了最终更好地使用 , 无论是招聘、招人、线下活动 , 等等 。
“我们不是奔着职场社交的模式去的 , 我们更多还是在观察用户是不是能在这个平台上节省有效的人脉 , 能不能更方便地使用人脉达成他们在职场上的需求 。”林凡说尽管在职场社交这个标签下企业间竞争颇多 , 但是对于整个行业是有益的 , “大家在共同培养中国人的职场氛围 , 目标的不同最终会让大家在一个临界点选择不同的未来 。”
而落实到脉脉身上 , 林凡觉得目前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 一个方面是让脉脉平台上的社交范围更加地轻松活跃 , “让大家更自在地表达自己对职场各种各样的观点”;另一方面 , 作为一个工具性产品 , 林凡还是希望脉脉能更好地帮助大家满足各种需求 。
林凡与采访人员陈洋合影
无论是文化上还是工具意义上的持续努力 , 林凡都是希望团队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理解脉脉 , 他最看重的还是口碑的效应 , 在他看来 , 这种传播更为长久 。“领英在海外 , 最初的一千万用户也是花了五年时间才积累起来的 , 用户也不活跃 , 但是当用户目标的达成越来越有效以后 , 用户的增长就会加快 。”在他看来 , 发通知、做活动、签到等方式在短期内能够保证活跃留存 , 但是这只是“玩一玩” ,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还是能在这儿获得他想要的东西 , 要保持有用 。”
最苦逼的事儿:本想帮忙却收获一堆差评
他的思路很直接 , 然而 , 朴实的结果对面是无比复杂的演算 。
“创业最苦逼的 , 也许就是本来想帮用户解决问题 , 想帮忙 , 但收获的却是差评和不解 。”作为脉脉的第一产品经理和客服 , 林凡每天都会亲自处理很多的用户反馈 。
产品的设计要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 , 但这种“换位”的结果并不总是美好 , 据说 , 在脉脉之前 , 林凡和团队接连做了60个版本都没成功 。
“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用户跳出来 , 比如说一些新用户还没开始使用 , 就会吐槽说这里全是CEO , 跟我没什么关系 , 或者说这里人都很水 , 跟我没什么关系……”林凡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去了解这些“感受”是出于什么样的客观事实 , 当你了解到这些客观事实 , 你需要反思你的产品为什么呈现了这些客观事实给他 , 让他觉得这么暴躁或者是这么生气 , 有时候可以通过后台数据的分析 , 有时候就需要花时间去跟用户直接的交流沟通 , 在这个过程中判断出这是一个主要问题还是一个次要问题 , 是一个个体问题还是普遍性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