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配不配活着 穷人是不是不配活着

1.
如果我对你说:人往往在越穷的时候,越攒不住钱,你可能不会相信 。
毕竟这与我们的常识相悖:越穷应该越有危机感,越知道勤俭持家啊,怎么会攒不住钱呢?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危机感未必会催发出正面的行动,反而容易酿成一种负面的补偿心理 。
就拿我小时候吃零食的事来说吧 。
小时候家里穷,但在我个人的开销上面,也只紧巴了一年,除了那最困难的一年以外,我的零食都能保证足量供应 。
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回忆起来,偏偏在那最拮据的一年,我比任何时候都渴望零食 。这种渴望是一种心理上的匮乏感,其实未必多想吃,但就是想买 。
然而等日子好起来后,家里的柜子上常常摆着很多零食,我却碰都不想碰,仿佛看一眼确认尚有存货,心里就饱了,也不馋了 。
背后的深层原理是什么呢?
说来也简单:当我吃不起零食的时候,我渴望通过获取和拥有更多零食,来确认自己的日子并没有那么糟,来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富孩子”,内在的逻辑是:我通过“有什么”,来印证自己“是什么” 。
而当我意识到生活富裕了,我已经算富孩子了,反而就不怎么想吃零食了,整个人反倒节俭起来 。内在的逻辑是:我已经“是什么”了,不必再“有什么” 。

穷人配不配活着 穷人是不是不配活着

文章插图
一些穷人之所以又穷又不俭省,正是掉进了第一个心理定势之中,点菜爱多点,日常爱显阔,其内在都是由于不确定与不安全感催发的补偿心态,即:我得通过有什么,来证明自己是什么 。这种证明,其实不单给外界看,主要是给自己的,证明完毕,自己就放心了 。
而你常见到一些富人反倒穿着朴素,饭菜吃不完也乐意打包带走,是因为在心理层面,他们早已经确认过自己“是什么”了——我既然已经算过得好的,那么艰苦朴素就不会威胁到我内心的安全感和确定性,自然艰苦点也就没什么了 。
2.
有了上面的基础,我们再来看下面的现象:为啥比你优秀的人,反倒比你更努力呢?
不是说生于忧患吗?说好的哀兵必胜呢?
比如,你发现,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反倒贪玩;而那些成绩一直不错的孩子,明明已经领先了,反倒不怎么玩,甚至不用人鞭策,自己就去读书了 。
穷人配不配活着 穷人是不是不配活着

文章插图
刨除“优秀是一种习惯”“坏孩子得不到学习上的正反馈”等原因,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因素——不确定性与不安全感 。
在成绩不好的孩子那里,是缺乏肯定和正面的未来预期的,往往他们在父母老师身边的日子,也不太好过 。远处的危机和近处的困境使得它们掉进了第一种心理定势: 我得通过获取什么,来让自我感觉到日子还没那么糟,那当下我能立马获取什么呢?成绩的骄傲一时半会是拿不着了,那干脆就要短期的享乐 。
而在成绩已经很好的孩子那里,充溢着来自父母老师的正面评价,生活也滋润的多 。他们已经很好了,就像前文中的富人;并且对于享乐这事,他们是有安全感的,他们潜意识里知道:我想玩随时都能理所应当地玩一会,所以精神上就不感到对玩耍的匮乏,就像一打眼就能看到桌子上的零食,反而就不怎么想吃了 。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不光有比你优秀的人反倒比你努力;还有:比你身材好的人反倒更加自律,比你有先发优势的人反倒喜欢乘胜追击,他们的心理定势都是一样的:既然我都是这么好的人了,那我可以接受付出点代价,吃点苦头,一分一毫地珍视现在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