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上棒接地 接地棒安装方法

【引上棒接地 接地棒安装方法】作者:棒棒医生
我们经常在媒体中见到各路名人明星拔火罐 。单就我喜欢过的明星看,齐秦曾因为拔火罐导致8%面积的烧伤,李冰冰裸露香肩香背展示拔罐印痕...这些光芒万丈的明星们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使人产生严重错觉,以为拔火罐真的是高大上的养生治病之法 。星有所好,粉必甚焉,网络荧屏,街头巷尾,火罐处处在,拔拔更健康 。
拔火罐果然如此高大上吗?
我们还是从历史说起,历史总是让我们骄傲不已 。拔火罐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最古老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其第三十四病“牡痔”第一百五十一条写道:“一方: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枣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絜以小绳,剖以刀,其中有如兔实,若有坚血如抇末而出者,即已 。令 。”这一条记录了不得,不仅是中医最早的拔火罐记录,也是最早的外痔结扎割除术的记录 。白话翻译一下:话说牡痔(相当于外痔)有如此一方:牡痔的痔核一般在肛门周围,大如枣,小如枣核 。用小牛角或羊角罩在痔核上吸拔,约煮熟二斗米的时间(朴素的计时方法),取下角 。以小绳结扎核的根部,以刀切开核,见其中有菟丝子状的东西,或有凝血块像开裂的粉末排出来,就可以治好 。此法效验如神 。
这种用小兽角吸拔病灶以利于手术的方法是拔火罐的原型,本是非常合理的朴素方法 。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能有此聪明构想,可以点个赞 。此后直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五.治痈疽妒乳诸毒肿方第三十六》中,才又提到角法,角法似乎是当时盛行的疗法,不过书中强调:“痈、疽、瘤、石痈、结筋、瘰疬、皆不可就针角 。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说的是角法的禁忌症,主要是皮肤浅表的感染和肿瘤,是不适合拔的 。
唐王焘《外台秘要.卷十三.骨蒸方十七首》记载一治骨蒸病(相当于淋巴结核)的方法:“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 。一头留节 。无节头削令薄似剑 。煮此筒子数沸 。及热出筒 。笼墨点处 。按之良久 。以刀弹破所角处 。又煮筒子重角之 。当出黄白赤水 。次有脓出 。亦有虫出者 。数数如此角之 。令恶物出尽 。乃即除 。当日明身轻也 。”《外台秘要.卷四十.集验疗蝎虫螫人方》“又甄立言以此蝎毒阴蛇,即非蜂蜈蚣之辈,自有小小可忍者,有经一日一夜不可忍者,京师偏饶此虫,遍用诸药涂敷不能应时有效,遂依角法 。以意用竹依作小角,留一节长三四寸,孔径四五分,若指上,可取细竹作之,才令搭得螫处,指用大角,角之气漏不嗍,故角不厌大,大即嗍急瘥,速作五四枚,铛内熟煮,取以角螫处,冷即换,初被螫,先以针刺螫处出血,然后角之,热畏伤肉,以冷水暂浸角口二三分,以角之,此神验 。”可见至唐朝,拔角之法还只用于体表的病灶,如淋巴结核、虫咬伤等 。
至明代,拔罐法已成为重要的外治法,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拔罐方法和今天也非常接近 。《外科正宗》、《外科大成》、《外科启玄》、《医宗金鉴》等都有记载,其原理实际上就是利用负压,把痈疽里的脓血吸拔出来 。这种方法是可能有效的,也可能导致感染扩散而产生败血症 。葛洪所说的禁忌是有道理的,明代中医们没当一回事 。
至清代,“火罐”一词正式出现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 。”工具进步,方法进步,适应症也扩大了,从皮肤病变扩大到一切风寒 。然而,那还是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