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陷阱|“脑子是个好东西”,育儿焦虑中的逻辑陷阱你踩过几个?( 二 )


陷阱3:专家说的就是对的吗?
某某专家谈育儿,某某专家聊学习……很多人没有耐心仔细看完一篇文章,但是却记住了权威说的某一句打动自己的话 。把专家的只言片语当作真理,却不去了解他得出观点背后的证据和论证逻辑,犯的则是“诉诸权威”的谬误 。
比如,前段时间,有位知名的心理专家在文章中写道:父母发脾气没问题,但要记得道歉 。这种观点击中了父母们既想控制脾气又倍感无能的沮丧,一下子吸引了不少父母赞同:没事,打完骂完道歉就行 。可惜的是,其中不少父母根本没有去梳理专家背后的逻辑有哪些合理之处又有哪些可能会造成困境的地方 。
【育儿陷阱|“脑子是个好东西”,育儿焦虑中的逻辑陷阱你踩过几个?】陷阱4:育儿道理很可能被断章取义
我们常用名人名言来鼓励自己激励孩子,却不知道这些话早就被断章取义了 。比如,爱迪生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后面其实还有一句:“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 。”比如,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后面还有一句:“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 。”比如,《庄子》:“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后面还有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
当人们用这些观点作为育儿证据链中的一环时,可能根本没有想到,一开始大家就理解错了 。
陷阱5:你的预设是真的吗?
孩子本来就不会爱学习,孩子天性就很懒,学习是很苦的事情,所以,我们该逼一下就得逼一下 。当我们这样解释自己的观点时,很可能忘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这个预设是真的吗:孩子真的天性不爱学习?孩子天性就很懒?学习是很苦的事情?许多我们以为是真的未必是真的,就算是真理也未必放之四海而皆准,何况还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人呢,还是再慎重一点更好 。
陷阱6:造成结果的原因只有一个吗?
“父母常说的这句话,是孩子自责、抑郁的元凶”
“妈妈如果做对这件事,孩子越长越健康”
“因为有这样的妈妈,XXX……”
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都不是他人轻易用几个因素能推论出来的,若是把这些结论广而推之,反而可能离真相很远 。一个事情的发生是在整体环境下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带来的结果,过度强调一、两个因素的影响,是一种“简化因果”的逻辑谬误 。
陷阱7: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对即错
孩子喜欢把人分成好人坏人,把事情分成好事坏事,其实成年人在思考时也会带有这种残留物,尤其是面对烦恼、棘手的事情时,这种“虚假两分”的思维影响着我们的判断 。
比如,会认为考上大学就是成功,没上大学就是失败;进入大公司就是成功,在小公司干就是失败;结婚就是幸福,单身就是不幸 。
再比如,一位妈妈认为爱孩子就是要特别温柔、不发脾气,如果别人建议说你应该管一管孩子了,你的孩子现在在人际方面缺乏必要的界限 。这位妈妈听了很困惑又很难受,非此即彼的思维让她觉得,管孩子意味着不爱孩子,对孩子发脾气、凶孩子,却忘了在宠溺与严苛之间,还有很大的空间,包括认认真真地对待孩子的需求,温和坚持地表达期望,对孩子的行为设立必要的规则等等 。
(责任编辑:刘淑芬_NQ4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