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这5种行为,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看看有没有你?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如果在婴儿时期 , 在我们经受某种危险或惊吓的时候 , 能从照料者身上获取安慰 , 那我们就能和我们的照料者之间建立安全的依恋的类型 , 在心底里种下一颗安全的种子 。 ”
文|颖妈谈育儿
小区里有一个小女孩 , 日常看到总是怯生生的 , 看到陌生人就躲在妈妈裤腿后面 。 有次跟她妈妈聊天 , 她哭着跑过来 。 非要妈妈跟自己待在一起 。 妈妈也是非常无奈 。 妈妈说平时在家里 , 自己都要陪着她玩 , 最好的情况也就是坐在她旁边 。 想要做点什么 , 都得等她睡着了之后 。
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 有一些孩子 , 胆子很小 , 听到大一点的声音就会被吓得一哆嗦 , 大人说话声音都不能太高 , 不能一个人独处 , 害怕跟大人、小朋友在一起 。
父母的这5种行为,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看看有没有你?
文章图片
这些都有可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 孩子没有安全感 , 原因是多样的 , 跟早期养育和孕期家庭环境和孕妈的情绪有关 。
父母的这5种行为,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看看有没有你?
文章图片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 , 安全感并不是天生的 , 它的建立主要是在幼年尤其是3岁之内 。 这些行为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安全感建立 , 家长别不重视 。
(一)“我不要你了 。 ”
扪心自问 , 在气得想跳脚时 , 这句话你有没有脱口而出?有些家长根本不知道这句话的威力 , 总是觉得自己是在教育孩子 , 为孩子好 。 殊不知 , 这句话带给孩子的是严重的伤害 。
父母的这5种行为,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看看有没有你?
文章图片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实验来研究婴儿在陌生环境下跟妈妈之间的依恋关系 , 最终总结出四大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 , 抵抗性非安全性依恋 , 回避型非安全依恋 , 紊乱型依恋 。
当一个孩子对主要照料人形成稳定的安全依恋 , 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发展得很好 。 而当孩子跟妈妈之间形成的是非安全性 , 安全感就会受到损害 。 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 , 婴儿的主要照料者还是妈妈 。 对于孩子来讲妈妈就是全世界 。 妈妈不要我了 , 意味着自己被整个世界抛弃 , 这对于孩子是生存问题 , 伤害力可想而知 。
经常说这句话 , 会让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遭到破坏 。 类似的还有 , “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或者“你不听话我不管了 。 ”当孩子觉得自己做得不好 , 父母就不喜欢、不爱自己 , 就会降低自己的价值认同 , 也会养成讨好型人格 。 早期的依恋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持续性的 。
(二)“你要是再不听话就要打你了”
如果说上面一种情况是“言语威胁” , 那么这一句就是“暴力威胁”了 。 如果教育孩子除了骂就是打 , 那教育就真不是什么难事了 。
孩子一不听话 , 就是暴力威胁 。 这种独断专行的教育方式 , 只证明了父母的束手无策和毫无办法 。 打骂是最容易的事 , 孩子从中看到了父母的失败和无奈 。
父母的这5种行为,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看看有没有你?
文章图片
对于那些内心能量足的孩子 , 会让他们养成逆反叛逆的性格 。 而对于敏感脆弱的孩子 , 恐吓会造成他们胆小、怯懦、软弱 , 不利于良好的个性的塑造 。
(三)“天黑不能出去 , 外面有大灰狼”
相信80年代有不少人是听着这句话长大的吧 。 父母的出发点是想让我们远离危险 , 殊不知对于孩子来说带来的却是恐惧 。 类似还有“不要相信陌生人” , “外面有坏蛋”等等 。 这样一些告诫的话语 , 对于不谙世事的婴儿 , 会让孩子晚上做噩梦、不敢独自睡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