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爆》为什么不是真感动?( 二 )


但是随着这样的主旋律商业大片开始密集型出现,再加上这两年市场的改变和主旋律创作方向的调整,其实如今的主旋律商业大片又被重新“捆绑”起来了 。
电影里最明显的有两处细节,一是老洪跌落悬崖时敬的军礼,二是丁总说的那句“我要和我的兵在一起”,这两处细节实际上非常的不高明 。看似是一种煽情,但本质上会让观众反感甚至逃离 。
其次,从电影整个剧情走向来说,都是在体现“舍小家为大家”这个众所周知的逻辑 。比如十年辛辛苦苦修的桥要炸掉,目的是为了救十六万的县城居民;小洪踩过自己的父亲完成任务,目的也是为了救人 。
“舍小家为大家”是没有错的,对于这类影片来说并不是不可接受 。这种“集体主义”、“荣誉主义”、“家国情怀”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类影片的使命 。对于《峰爆》来说,似乎必须这么来拍 。

《峰爆》为什么不是真感动?

文章插图
但是需要思考的是,如果所有的主旋律商业大片都这么来拍到底行不行?当大时代和小人物碰撞可以让观众接受,一部影片可以卖到30亿,那就连续三年的复制粘贴 。但结果就是观众会因为这种“过饱”而丧失兴趣,市场反馈可能大概率越来越差 。
当《湄公河行动》在当年的国庆的成功逆袭成为黑马,那就连续炮制 。《峰爆》何尝不是一部铁道兵版的《湄公河行动》?只不过所对抗的是大自然、是灾难 。在所有这类型的影片当中,都是舍小家为大家,概念重复性灌输必然让人麻木 。
但是如今的主旋律,早就不是《湄公河行动》时的主旋律,挖掘冷门题材来拍“中国式大片”的时代;也不是《我和我的祖国》时的主旋律,大时代和小人物的历史性碰撞让每一个观众在找寻自己的位置并且最大程度的宽容 。
《峰爆》为什么不是真感动?

文章插图
如今就是一个题材不自由、人物不自由、主题不自由的时代,虽然还会有不同的题材类型出现,但是模版可能成为了通用 。
对于《峰爆》这类电影来说,必然会花费很大的力气放在视听体验上 。因为从《湄公河行动》开始,这类影片能够支撑普通观众的一个支柱在于好莱坞式的视听感受 。这个感受不重要,但是有必要 。
所以《峰爆》也花尽了力气来寻找视听感受上的燃点 。电影运用了大量的实拍,与此同时也有1400多个特效镜头 。但是这种“燃点”为什么观众感受不到呢?因为《峰爆》的“场面”并不独特,这种非稀缺性对于如今的观众来说刺激感也远远不足 。
【《峰爆》为什么不是真感动?】观众并不会发出“国产大片还可以这样?”的惊呼,没有这种惊呼就没有足够的惊叹 。其实对于当下的观众来说,在一个极冷的市场环境里想要满足观众需求确实非常难 。但是让灾难片里看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可能也是唯一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