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Z世代兴趣调查报告:我们发现了7个趋势( 二 )


于是兴趣很可能就这样被孵化出来: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影视、综艺、真实生活中摘取出来的影像片段,被其中某些碎片吸引,接下来会查找更多类似片段,围观或参与相关话题讨论 。因为欣赏这些平行世界的生活片段,自然而然地,在日常生活中照此实践,逐渐拥有新的兴趣爱好 。
以影视剧综、现实生活和身边朋友为契机的兴趣,也有类似逻辑,在接触到的无数信号中,捕捉到自己欣赏、向往或好奇的部分,然后成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种指引 。
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的剧本杀 。美团2021年的用户调研数据显示,朋友推荐和综艺吸引是年轻人种草剧本杀的两大原因 。
关键还是在于自己是否认可 。兴趣生成确实需要其他人生活片段的启示,但重要的是片段本身能否与年轻人产生共鸣,而非这个人令人向往 。
只有很小一部分年轻人,认为自己的兴趣来源于对某个人的向往 。在回答兴趣契机这个问题时,选择自己发展兴趣爱好契机是明星或父母的比例不足1成 。
90后、95后和00后的兴趣投入者中,都有超过1/5的兴趣来源是“其他”,大家在这个空处填写的答案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自己” 。
03、用消费和学习投资兴趣,爱爆肝熬夜,也爱买周边

?2021年Z世代兴趣调查报告:我们发现了7个趋势

文章插图
年轻人为兴趣爱好的投入,主要是通过消费和学习获得“风格” 。这也是建构同好部落集体情感最主要的互动形式 。
要获得风格,因为“风格是个体判断其他人是否属于同一群体的一种方式”(胡疆锋征引英国学者),“风格是文化认同(身份)的表达,是赋予群体有效性和一致性的强有力的途径”(大众文化理论家约翰·菲斯克) 。
购买材料/装备、爆肝熬夜、参加培训……年轻人投入金钱、时间与精力换取技能精进,是朝着“兴趣实用化”的方向努力,而在文化层面,这是他们自己亲力亲为习得的、不会被剥夺的风格 。以说唱为例,表演的技巧、歌词的内涵与态度、freestyle的能力等,就是不会被剥夺的风格 。
购买周边也是获得风格的一种方式——通过消费物品来占有文化符号 。以综艺举例,年轻人在说唱等综艺节目中看到选手们的特征:穿戴棒球棒、配饰、墨镜、牛仔裤、运动潮牌、滑板……于是通过消费这些物品,占有符号,获得说唱风格 。
与其他年龄段相比,00后购买周边的比例更高——换句话说,更年轻的朋友,直接通过消费来获取文化和品味符号的意愿更高 。
这种消费不局限于服饰,“当某种风格成为青年们推崇的‘亚文化资本’的时候,便会催生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链(衣食住行及其展示方式)和‘场景’来,有资格‘消费’亚文化的人群可能形成一种共通的品味感和群体归属感”(萨拉·桑顿) 。
所以,线下音乐节、体验店等消费也是兴趣消费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影视剧综和社交平台的助力下,线下场景除了可以与同好聚集,还可以被记录为个人的线上景观,更广范围内强化身份认同 。
04、年轻人对兴趣寄予厚望,不仅能充实生活,也要真的有用
?2021年Z世代兴趣调查报告:我们发现了7个趋势

文章插图
00后的兴趣爱好承载了更多的功能 。“对于你来说,兴趣爱好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下,00后选择各个答案的比例都更高,也就是说,他们在这道多选题中选择了更多的项目 。
在年轻人搭建的生活体系里,兴趣爱好很是忙碌 。除了充实业余生活,既要帮年轻人去表达自我,也要协助实现自我意义、探索人生道路这样更宏大的愿景,还要完成提升综合能力这样更硬核、实际、具体的小目标——寄托了这么多期待,多少有点像经营一门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