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家教关系,需要的不是孩子“这面镜子”,而是家长“那本书”

良好家教关系,需要的不是孩子“这面镜子”,而是家长“那本书”
文章图片
文/兰妈谈育儿
两星期之前 , 8岁玲玲和妈妈一起去给大姨过生日
热闹的场景当然少不了小朋友们的欢声笑语 , 赶巧 , 生日那天大姨几年未回家的6岁孙女也在其中 , 年龄相仿的两个小姑娘很快就融合在一起玩出了她们的小天地 , 看着许久未出远门、平时在家也没有小朋友一起玩的玲玲 , 妈妈决定满足女儿“放放松”的小心愿 。
良好家教关系,需要的不是孩子“这面镜子”,而是家长“那本书”
文章图片
当然 , 贪玩归贪玩、暑假作业还是不能少的 , 为了让放松和学习两兼顾 , 妈妈特意坐车回家给玲玲取作业 , 然而一玩就是半月的过程玲玲并未积极写过作业 , 妈妈也一直在一旁催促、监督 , 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 , 以至于最后在临回家时情绪积压爆发 。
临走之时 , 妈妈整理了大包小包、而玲玲则是只顾穿鞋就尾随离开 , 对于“自己作业完全没有印象”的行为一时激怒了妈妈 , 一句“你到哪儿怎么都不操心”的咆哮 , 让玲玲低着头不语 , 两只手不停地抠指甲的一幕让人忍不住心疼 。
面对低头不语的玲玲 , 耳边也响起了儿时熟悉的抱怨、唠叨:
“我怎么生了你这个没用的家伙”
“你看看xx暑假作业早都写完了”
“回家就没有你玩的时间了 , 我们要早点做好开学准备”
良好家教关系,需要的不是孩子“这面镜子”,而是家长“那本书”
文章图片
“到哪儿都不操心的娃” , 实际上在生活中随处都是
我们时常抱怨孩子到哪儿都不操心 , 实际上孩子的“不操心”是父母自己种下的“因果关系” , 不否定的家长们可以回忆自己的教育方式 , 平时是否存在以下几种相处模式:
1)催促型:“这件事你怎么还没做好”
2)管家式:“今天什么时候干什么事 , 明天什么时候干什么事”
3)跟班式:“书包给我吧 , 太沉了 , 你背不动”
4)命令式:“这点作业今天必须完成 , 没得商量”
在孩子的成长教育里 , 有很多作者将“孩子比喻成家长的一面镜子” , 实际上我个人认为 , 将家长比喻成孩子阅读的一本书会更有趣 , 书中的知识千变万化、取之不尽 , 和镜子的一尘不染相对比“一本书”的价值也会更高一些 。
良好家教关系,需要的不是孩子“这面镜子”,而是家长“那本书”
文章图片
如果我们只是单纯把孩子比喻成自己的一面镜子 , 那么在镜子面前往往是为了美好而严厉苛责 , 镜子下的透明也让“照镜子的父母”越来越精益求精 , 世间本无完美 , 很多时候身为成年人的家长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 , 严厉要求孩子的结果无非是精疲力尽时的两看相厌 。
良好家教关系,需要的不是孩子“这面镜子”,而是家长“那本书”】如果家长去做孩子的“一本书籍”就不同了 , 书籍的价值在于创造知识、投其所好 , 这也恰恰是满足了孩子那颗好奇、爱捣乱的探索心 , 有关孩子的成长与教育我们不要嫌孩子麻烦 , 爱闯祸的孩子反而是有主见的一种代表 , 如果孩子缺乏主见哪怕是才高八斗的满腹经纶摆在面前也是废话一篇 。
那么 , 家长该如何做好孩子手里的“那本书”呢?
1、把催促转换为-你选吧
面对孩子做事情漫不经心的时候很多家长第一反应就是催促 , 而当好孩子手里“那本书”的家长是万万不能催促的 , 书本的价值在于创造知识、给予孩子学习的激情与能量 , 做一位聪明的家长是在应孩子所需地转换书本内容 , 而不是武断地为孩子决定“你今天要看什么书” , “你明天需要穿什么衣服”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