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古诗解释词语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载(753)进士,大历(766-779)年间曾担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的职务 。张继的诗在当时颇受好评,获得了“诗体清迥”“事理双切”等赞誉(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卷下),可惜留传下来的不多 。不过,仅一首《枫桥夜泊》已让他千载留名 。
“枫桥”,在今苏州西郊 。据宋人记载,枫桥“枕漕河,俯官道,南北舟车所从出”(孙觌《平江府枫桥普明禅院兴造记》) 。由此可知,枫桥是水陆交通的一个枢纽,也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 。张继途经苏州,在枫桥停泊一晚,想来亦在常理之中 。
全诗紧紧围绕“夜泊”展开 。第一句描写夜泊的整体情境,勾勒了一个略感凄清的氛围 。先写“月落” 。月亮渐渐向西落下 。看似简单一个“落”字,其实有着丰富的暗示 。它与描写明月升起的“月上柳梢头”(欧阳修《生查子》)、“海上生明月”(张九龄《望月怀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在“落”字中,所包含的情绪是低沉的,给人的印象是时间流逝、夜色已深,隐约透露出几分夜里的寒意 。因此,一开头的“月落”就已经描画出“夜泊”的大环境 。其次写“乌啼” 。乌鸦喜欢在秋冬季节聚集成群,叫声比较凄厉,因而在古代诗词中又被称为“寒鸦” 。“乌啼”从听觉入手,渲染了“夜泊”的清冷 。紧接着是“霜满天” 。“霜”同样是秋天里的典型意象 。霜的存在,说明夜里温度很低 。在朦胧的夜色里,似乎有满天的寒霜,笼罩在天地之间 。读罢诗歌第一句,一种凄清幽冷的感受油然而生 。
“江枫渔火对愁眠”,第二句在第一句所勾勒的大环境中,着意刻画其中的几个点 。一是“江枫” 。枫叶作为秋天里的代表性景物,它的出现,既是对题目中“枫桥”的呼应,同时也是秋意渐浓的暗示 。秋天是一个容易让人伤感的季节 。尤其对于背井离乡的游子来说,秋天到来、天气转凉,会让人加倍思念家庭的温暖、嗟叹独自在外的寂寞孤单 。“渔火”是夜里渔船上的灯火 。零星的几点渔火,给朦胧的夜色增添了少许的光亮 。渔火的光亮映照着江枫,枫叶的红色呼应着渔火,二者成为暗夜里的一抹亮色 。
【枫桥夜泊古诗解释词语】“对愁眠”的句法非常独特 。首先,这个“对”字很别致 。从理论上说,应当是诗人面对着江枫和渔火;但这里又可以解读为是江枫、渔火对着诗人,陪伴着这位因愁绪而辗转反侧的孤客,如此一来,江枫、渔火就有了一丝人情的味道 。然而,仅有江枫、渔火的陪伴,亦反衬着诗人的孤独寂寞 。其次是“愁眠”的意思——诗人究竟是带着愁绪入眠呢,还是因愁绪而无法入眠?似乎都可以读得通 。然而无论诗人是睡着还是醒着,都一定充满浓浓的愁思 。由这两点可见句法的独特 。清人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称这首诗“似连而断,似断仍连” 。在这断与连的暧昧中,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突出地体现着古典诗歌所特有的多义性和丰富性 。
诗歌前两句意象很密集:落月、啼乌、寒霜、江枫、渔火……众多意象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情境,充满秋色秋意和羁旅客愁的暗示 。在这样的氛围中,诗歌后两句将笔锋一转,集中写钟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也就是苏州 。“寒山寺”就在枫桥边上,又称“枫桥寺”,因唐代著名僧人寒山曾在这里居住,故名寒山寺 。在这个清冷的夜晚,从寒山寺传来了清亮的钟鸣声 。那具有穿透力声响,划破秋夜的寂静,清晰传入诗人耳中,传到诗人心底 。诗人的种种愁绪,仿佛跟随半夜钟声久久回荡,弥漫在朦胧的夜色里 。后两句的疏朗与前两句意象的密集,形成了鲜明对比 。然而,正因为有前两句所勾勒出来的整体氛围,后两句写钟声才会如此具有穿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