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的官员职位,为何是高开低走?

磨勘是唐宋时期官员考绩升迁的制度 。文武官员由州府、百司官长考核 , 分九等注入考状 , 期满 , 根据考绩决定升降 , 称为“磨勘” 。宋初磨勘年限并无定制 , “太祖循名责实 , 非有劳者未尝进秩 , 自是岁满序迁之典颇不复举行 。”是由中书门下与审官院负责此事 。据苗书梅先生研究 , 宋朝以三年为磨勘转官的年限 , 于咸平四年(1001)已经出现 。宋仁宗朝时 , 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称:“祖宗朝 , 文武百官 , 皆无磨勘之例 , 惟政能可旌者擢以不次 , 无所称者至老不迁 。故人人自励 , 以求绩效 。今文资三年一迁 , 武职五年一迁 , 谓之磨勘 。”
文武官员的迁转已成定制
宋朝前期驸马都尉的迁转也无定制 。如驸马都尉石保吉开宝五年(972)授爱州刺史 , 太平兴国元年(976)迁本州防御使 , 其间相隔 4 年 , 太平兴国七年(982)右迁朔州观察使 , 相隔 6 年 , 太平兴国九年(984)升迁为威塞军节度使 , 相隔 2 年 。驸马都尉除起点为某州刺史或某州团练使外 , 迁转的年限并不固定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驸马都尉王师约右迁后成为定制 。
王师约于治平三年(1066)选尚宋英宗长女徐国公主为嘉州刺史 , 熙宁元年(1068)迁为成州团练使 , 相隔 2 年 , 熙宁八年(1075)升迁为汝州防御使 , 相隔 7 年 , 此时宋神宗下诏:“诏自今驸马都尉改官及七年 , 取旨 。先是 , 驸马都尉初无改官法 , 至是始著为令 。后又诏 , 及七年令尚书吏部磨勘 , 更不取旨 。”驸马都尉钱景臻于熙宁八年(1075)选尚宋仁宗女许国大长公主 , 故于熙宁九年(1076)起封秀州团练使 , 至元丰六年(1083)请求磨勘 。宋神宗再次下诏:“秀州团练使、驸马都尉钱景臻法该磨勘 , 可依王师约近例 , 下有司检举施行 。自今驸马都尉及七年 , 令尚书吏部磨勘 , 更不取旨 。”
从此处可知两点
其一 , 驸马都尉的磨勘年限高于文资武职 。宋朝统治者以较长迁转年限来约束驸马都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其二 , 通过两次下诏中的“更不取旨” , 表明宋神宗对于外戚请官的态度 , 杜绝外戚的“非理干请” 。宋朝统治者对于后妃族外戚磨勘的限制 , 主要集中于初授本官为低级武阶官 , 这样可以减慢其迁转速度 。非宗室戚里武阶官 , 如无较大贡献会停留在横行官阶段 。横行官是上升至刺史以上贵品的必经迁转 , 从横行副使迁转至正使却有着种种限制 , 横行正使有定额编制 , 宋仁宗时为 5 人 , 宋神宗时为 10 人 。这种情况就需要排队 , 有阙额则依次补录 , 无阙额则加遥郡 。后妃族外戚不受横行官的限制 , 成为其初授本官较低的关键原因之一 。
交往的限制
对外戚的交往的限制早在唐朝就已出现 。唐玄宗统治早期就曾就外戚交往问题发出告诫:“自今已后 , 诸王、公主、驸马、外戚家 , 除非至亲以外 , 不得出入门庭 , 妄说言语 。所以共存至公之道 , 永协和平之义 , 克固藩翰 , 以保厥休 。贵戚懿亲 , 宜书座右 。”这是唐玄宗在经历与韦后、太平公主的生死争斗后进行的反思 。宋朝前期并未限制外戚与大臣之间的交往活动 。直到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下诏:驸马都尉等自今不得与清要权势官私第往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