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冷知识5则:能力越强越做不了大领导?


有一天,子夏问孔子:“老师,颜回这人怎么样?”
孔子说:“颜回了不得啊!仁德超过我 。”
子夏:“子贡如何?”
孔子:“子贡也了不得啊!口才胜过我 。”
子夏:“子路如何?”
孔子:“子路同样了不得啊!勇毅高过我 。”
子夏最后问:“那子张如何?”
孔子:“子张当然了不得啊!庄重强过我 。”
子夏一头雾水,于是站起来拜了拜孔子:“老师!请您认真回答,他们四人个个都是比您厉害的精英,为什么甘愿给您当学生?”
孔子莞尔一笑:“来,坐好!我告诉你原因 。颜回仁慈有余,威严不足,他的善良缺乏锋芒,所以不如我;子贡雄辩有余,敦厚不足,他的口才缺乏约束,所以不如我;子路勇毅有余,思虑不足,他的执行力缺乏指导,所以不如我;子张庄重有余,胸襟不足,他的正直缺乏包容,所以不如我 。”
——《列子·仲尼第四》&《淮南子·人间训》
孔子的意思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我没什么特长,就是比别人更中庸而已 。”
孔子还表示:如果有一个人同时兼备他们四个人的特长,来换我的“中庸”,没门!我不换!
孔子为什么不换?
很简单,一个是高级领导力,一个是高超的能力 。
“难道领导力和能力不能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兼容吗?”
我们不妨从一个典故谈起 。
 
贞观初年,唐太宗让封德彝推举贤能,但是封德彝迟迟没有动静 。
一天,唐太宗就问:“朕的人才哪去了?”
封德彝回答说:“并非我不尽心,只是当今世上没有奇才!”
唐太宗骂道:“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你没有一双识人的慧眼,怎么能反过来污蔑天下没有奇才 。”
——参考《资治通鉴·唐纪八》
封德彝的观点是天下没有奇才,唐太宗认为是封德彝没有慧眼 。
双方孰是孰非?
其实都没有错 。
问题在于,衡量的标准是什么?
曾国藩曾经在家书里,阐述过四条用人的原则:
第一、要才堪治民 。
第二、要不怕死 。
第三、要不计名利 。
第四、要耐受辛苦 。
如果你信以为真,捧着这四条原则去按图索骥,那么当你有一天跑遍五湖四海、踏破三街六巷时候,就会跟封徳彝一样陷入迷惑的困局 。
什么困局?
发现天下无人可用 。
为什么?
因为同时满足这四条原则的人,只有两个地方能找到:
一个是在历史书上,另一个是在投胎的路上 。
那曾国藩为什么会定四条这么高的用人标准呢?
因为那时候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的特点就是:
以自己为中心,偏离正常的人性 。
比如:
以为自己能吃五个馒头,其他人也应该差不多;
自己能跑五公里,其他人也应该差不多;
自己不贪钱,其他人也应该如此;
自己不怕死,其他人也应该如此 。
那么,当他们发现其他人并没有具备他们所期待的某种特质时,会怎么样?
很简单,他们的体内会同时产生两种“气体”:
一种是生气,一种是傲气 。
这两种气体混合在一起,便很容易扭曲理想主义者的认知 。
这就是历史上那些理想主义者之所以会恃才傲物的根本原因 。
如果一个企业让他们当大领导的后果是什么?
后果就是:他们难以发现其他人的优点 。即使发现,也会从各种角度、找出各种理由来告诉自己,这个优点并没有那么耀眼 。
 
楚汉战争期间,有一个历史细节:
项羽对受伤的士兵关心有加,有时候甚至“涕泣分饮食”,但是帐下的部将每当有功劳应该被封爵的时候,项羽就立马换了一副嘴脸,总是拿出封印左看右摸,爱不释手,甚至摸平了棱角,也不忍心给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