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一向是盟友的吴蜀,为何在魏国灭蜀时,吴国却不相救!

唇亡齿寒,一向是盟友的吴蜀,为何在魏国灭蜀时,吴国却不相救?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 。在汉末那些动荡的年代里,能雄霸一方的都是些有真本事,真实力的人 。他们手中的每一寸土地,那都是真刀真枪地拼出来的 。而像袁绍、刘表、董卓等能力稍次一些的人往往早就被大浪淘沙冲刷下去了 。于是,群雄纷争过后,便来到了三国相持阶段 。而这三家政权的掌权者对当时的境况也是洞若观火 。
结合当时的情况,不难看得出来魏国的战略十分明确:对内稳,对外拖 。魏国地广人多,所以内部情况相对复杂,而两家“邻居”又像是茅坑里最突出的石头,又小又硬又臭 。若是急躁硬啃,搞不好会坏了牙齿自取灭亡,徒增内外变数,而这也是魏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所以魏国也就根本不着急 。
而另一边,吴与蜀却是急躁的等不得了,而他们也不能再等了 。所以就会发现那个时候出现了这样有意思的画面,就是弱小主动挑衅强大 。无论是蜀国这边诸葛亮二出祁山,后来的姜维也数次模仿诸葛亮,还是说吴国那边多次在吴魏边境挑战,甚至北上与高丽军密谋沙丘等,都体现了吴蜀的战略焦虑 。
【唇亡齿寒,一向是盟友的吴蜀,为何在魏国灭蜀时,吴国却不相救!】为魏国却丝毫不为所动,就像是一头大象任由两匹瘦狼“表演” 。若是你以为大象心慈,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它不过是在安心吃草,等吃饱喝足之后才会露出自己锋利的獠牙 。于是,在魏幼主在位的某一年五月份,时机成熟 。魏国派征西大将军邓艾率几路大军向蜀国进发 。面对这来势汹涌的进攻,毫无招架之力的蜀国请降,蜀国灭亡 。
蜀国的灭亡,刘禅自然心惊胆战,然而除他之外,远在东南的吴国上下也如热锅上的蚂蚁 。要知道,唇亡齿寒,魏国在收拾完蜀国,下一个便是自己了,那么既知如此,魏国在伐蜀的时候,吴国为何不出兵相救呢?你以为吴国不想吗,实在是自身难保,有心无力 。那个时候的吴国内部矛盾激化,国内出现内讧,豫章庐陵山的群众更是公然反叛吴国 。
人心不宁的吴国,本应该救应蜀国的时候,却显露出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病态 。在魏伐蜀的时候,吴国没有组织及时有力的救援,没有和蜀军有效的联合做好共同保卫蜀国的准备,这无疑也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了一把 。三国鼎立,以魏为尊,吴蜀报团取暖,然而也仅仅是报团取暖罢了,做不了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