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郊游警惕3类昆虫伤宝宝


天气热起来了,日常活动及外出的机会也多了起来,相对使得原本碰触不到的危险,一下子近在身边 。年幼的孩子认知不足,又不具备自保能力,需得依靠家长的照顾,才能杜绝这些事故发生 。以下分别介绍春夏常见的昆虫、动物伤害,帮助家长及早预防,并采取正确的处理 。
昆虫篇
防不胜防的小型危险物!
相信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验,难得带孩子出门一趟,却被不知何时出现的蜜蜂打断游兴,或是回家后发现他身上多了一些红疹子 。蜜蜂、毛毛虫及跳蚤是到郊外游玩时,潜藏在美景中的危机 。如何减少这些“不速之客”的威胁,及正确处理它所造成的伤害,是爸妈在规划出游时同样不能忽略的!
蜂类
蜂螫是夏季最常见的昆虫伤害,一般来说,大致可分为虎头蜂、黄蜂两大类 。黄蜂通常是蜂巢先遭受攻击时才会螫人,螫人后蜂针随即断裂,故仅能攻击1次 。而虎头蜂属于胡蜂科,当察觉有人进入警戒范围或蜂巢被震动时,会分泌气味呼唤同伴主动攻击,由于蜂针毒性强,且可连续攻击,因而有致命的可能 。
症状
蜜蜂毒素中的活性物质及特殊蛋白,可能引发局部性症状,如:局部红肿热痛、水肿、痒、荨麻疹;流鼻水,及系统性症状:如血压下降、头痛、呕吐、腹泻、严重的休克等 。
现场处理
家长发现小朋友被蜜蜂螫伤时,常想要自行将蜂针拔起来,但钳子若使用不当,易夹断蜂针,导致毒素及毒囊遗留在孩子体内,所以建议爸妈改用消毒后的针挑掉毒刺,再用优碘略作消毒后送医,避免使用双氧水而过度刺激伤口,亦可直接带孩子就医治疗 。
治疗及照顾
医师会依患者被叮咬的数目及身体状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 。如果孩子仅有局部症状,则采取口服抗组织胺或口服类固醇,搭配外用药膏治疗,疗程约需l~2周 。若孩子已出现系统性症状,则应尽速送至急诊,由医师评估是否使用呼吸器,或施打抗组织胺、肾上腺素及静脉注射等 。
现场处理
1 。出外游玩发现正在巡逻的蜜蜂时,若无法确认它的种类,最好保持距离,别去骚扰它 。若发现单飞的虎头蜂在外盘旋,代表你已误闯它的势力范围,应尽速离开 。
2 。到郊外应尽量少喷香水,以免吸引蜜蜂过来 。
3 。有些虎头蜂会在地底筑巢,由于不容易发现,稍不小心便可能误闯它们的警戒范围,所以登山时应选择已开发好的道路前进 。
毛毛虫
春夏交替及夏季,素来是蝶及蛾的幼虫—俗称毛毛虫成长活动最旺盛的时候,而大家多半这时亦纷纷换上轻薄的衣物,出门踏青去 。黄耀立表示,虫类因其特殊的功能构造,能感受人所散发体温、气味、荷尔蒙,再加上体积小,不容易被察觉,因此若没有做好防护,遭受虫类袭击的机会自然比以往来得高 。
症状
毛毛虫之所以会威胁宝宝健康,在于接触到虫体或其身上的小鞭毛,还有吸入虫体皮屑时,均可能造成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而在门诊中尤以“毛毛虫皮肤炎”最为常见 。毛毛虫皮肤炎的症状包括:剧痒的局部多发性小红疹、灼热感,且多集中在衣服遮蔽不到的地方,如颈部、四肢、前胸、上背、下背等 。人们若忍不住搔抓患部,会使红疹扩散到其他部位,并引发继发性细菌感染 。
现场处理
家长若发现孩子身上某处长了密密麻麻的小红疹,且不停地搔抓身体时,就要怀疑他是否感染毛毛虫皮肤炎,及带他就医治疗 。
【春季郊游警惕3类昆虫伤宝宝】治疗及照顾
针对局部感染者,通常以口服抗组织胺及外用类固醇药膏,达到缓解的效果 。如果伤口已遭抓破,还需搭配抗生素治疗 。而出现系统性症状者,则需升压或施打抗组织胺、静脉注射治疗 。感染毛毛虫皮肤炎,虽然一段时间后可自行痊愈,但患者易因剧痒而影响生活品质,及忍不住搔抓患处,导致红疹扩散或继发性细菌感染,所以还是尽速治疗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