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晓虹: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继续探究中国富强之道( 二 )


介绍“新史学”与“旧史学”的根本区别是史学研究的科学性 , 即史学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来自1902年写的《新历史》的定义:“历史学家 , 描述人口的演变 , 并寻求其公理”(“历史的定义”);对1922年完成的《中国历史》《研究法》重新划分历史:“记录人类社会活动被扬弃和抛弃的各个方面 , 核对总分 , 找出因果关系 , 作为参考现代普通人的活动”(第一章“历史的意义及其范围”)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 , 是始终如一的科学精神 。探寻纷繁复杂的历史错觉背后复杂的文化动因 , 一直是梁启超历史研究的动力 。这一努力是基于梁在1926年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方法的补充》时所总结的历史研究的第一步 , 即所谓的“求真”(第一章“通论”、“历史目的”)总结 , 还要生动 。
科学精神不仅表现在对历史终极目标的探索上 , 科学研究方法也是选题的意义所在 。《新历史》已经涵盖了地理学、地质学、民族志、人类学、语言学、群体研究(即社会学)、政治学、宗教、法律、水平研究(即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理论(即逻辑)、论文、天文学、材料科学、化学和生理学都与历史直接或间接相关 。事实上 , “取诸学术之公理公旨 , 参军脱其”(《史义》) , 正是梁启超在史学领域努力开创的新局面 。1901年写的《中国历史记述》一共八节 , 其中“地形”一节 , “种族”一节 , 是“新历史”概念的早期预演 。不满足于传统考证的复杂性 , 借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手段 , 梁启超希望得到的是宏观而深刻的视野 。虽然这些学科的融合受到了美国学术界的启发 , 但毫无疑问 , 梁启超一直对此很感兴趣 。早年热衷人文地理 , 着有《中国地理概况》;晚年 , 他将统计方法引入历史研究 , 成为“历史统计学” 。它不断产生新的探索 , 开辟了许多历史研究方法 , 也给后来者无穷的启迪 。两部《中国史学研究法》部分地保存了梁氏毕生的历史经验 , 为后世取之不尽 。
《中国史研究法》

夏晓虹: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继续探究中国富强之道

文章插图
但是 , 对于梁启超来说 , 历史科学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学问 , 而是肯定会有用处的 。早年想写《中国通史》 , 意在“帮助爱国思想的发展”(《三十自报》);晚年 , 他不断探讨“历史的意义”和“历史的目的” , 并最终在“活动经费”“简”(“历史的目的”)中得以落实 。中国历史研究方法》) 。梁启超的特殊之处除了在社会活动中具有借鉴历史的意义外 , 还在于他非常重视历史阅读对个人人格培养的贡献 。这在 1920 年代的历史著作中尤为明显 。由于“史书被公认为国学最重要的部分”(《评胡适之《国学简明书目》》) , 国学研究分为“文学知识”和“文学知识” 。“美德的知识” 。班(《治国之两条路》) 。梁氏在教授唐代典籍时 , 往往兼顾“修身”和“学术研究”的双重目的 。法”)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出版特别增设了“中国圣人的人生观与政治哲学”的不同题名 , 以彰显该书对人生哲学的执着 。虽有早读朱旺理论的痕迹 , 但1920年欧洲游归来后 , 用中国精神文明拯救西方的愿望也不容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