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宝宝出生后别忘听力筛查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尤其是婴幼儿阶段,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此期间儿童如果发生听力障碍,不仅会导致聋哑、言语发育迟缓,还会造成儿童心理、社交等方面的发育迟缓 。然而临床发现,通过常规体检或父母观察,小儿听力障碍多在2岁以后才被发现,错过了儿童语言快速发育的时期,便会延误了康复的最佳时机 。
3月3日第十二次全国“爱耳日”即将来临,卫生部、残联等15个部门联手提出“康复从发现开始——— 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宣传主题,强调早筛查早发现的重要性 。
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病率1‰-3‰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指孩子出生后通过耳声发射、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等方法对新生儿的听觉系统进行初步评估,以判断孩子的听觉系统发育是否正常的一种筛选方法 。广东优生优育协会新生儿听力筛查专业委员会主委、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治中心主任医师麦飞介绍说,卫生部自2009年起在全国全面启动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然而限于经济、地域差异等因素,新生儿听力筛查尚未完全普及,像本省1300多家有产科、新生儿科的医疗机构,只有大约1/3开展了听力筛查 。
【提醒:宝宝出生后别忘听力筛查】麦飞提供的数据显示,听力语言残疾(聋哑症)位居我国各类残疾的首位,而听力损害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新生儿的听力障碍发生率为1‰-3‰ 。由此看来新生儿听力筛查任重道远 。
1岁以内是听力语言发育敏感黄金期
为什么强调要在婴儿一出生就进行听力筛查呢?麦飞说,听觉系统的正常发育,取决于1岁以内这段敏感时期声音的足够刺激(包括足够的强度和时间),以及小儿对其听觉和语言中枢系统的应用 。
美国的研究显示,婴幼儿1岁以内的语言学习能力最强,即使在熟睡时,也能学习到大人对他们说的话,而1岁之后,这种能力逐渐消失“所以,对听力缺陷的患儿早期干预很重要”“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时机才发现听力障碍,会发展为终身残疾,成为聋哑人 。”麦飞强调道 。
越往后语言康复难度越大
有权威研究显示,孩子如果在3个月被确诊听力缺陷并开始康复训练和治疗,直到3岁时,可掌握800个单词,这相当于3岁正常儿童掌握单词量的80% 。
如在6个月被确诊有问题并开始康复治疗,到3岁,掌握的单词量下降到600个;到2岁才诊断听力障碍、开始训练治疗,3岁时最多只能掌握100个单词 。
三四岁以后才诊断听力障碍,即使经过戴助听器、人工耳蜗手术等积极治疗,这时虽然能听到声音,但学习起来还是很吃力 。后期,孩子的中枢神经对声音的分辨能力不如1岁的那么好 。
宝宝听外界声音的能力减退或丧失,获得语言的能力也会随之减退或丧失,无法说出让人们能理解的语言,因而不能与别人进行语言交流,最终只能成为聋哑人 。遗憾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宝宝出生以后,一般情况下父母难以在1岁内发现其听力问题,多数孩子到了2-3岁不会说话时,才引起家长注意 。这时才开展语言听力康复治疗,已错过了听力和语言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孩子能康复的机会很小 。
早干预可实现聋而不哑
我们总是把聋和哑相提并论,麦飞却提出,虽然目前的医学科学技术不能完全预防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发生,却可以使先天听力障碍的患儿做到聋而不哑 。
孩子出生后如果听不清或听不到声音,在语言发育的关键年龄(3岁以内)缺乏言语和环境声的刺激,听觉和言语链就会出现障碍,这样会影响他们日后的言语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