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需提高警惕


药物既有治疗疾病的有利作用,又有不良副反应的有害作用 。儿童因其各项机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毒副作用耐受差,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为此,家长有必要了解基本的儿童安全用药常识 。由于儿科疾病大多危重多变,要求用药准确、剂量恰当 。故在儿童生病时,一般应到医院进行正规的诊断和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医生会根据病情,合理选择药物和给药方法,并计算给药剂量 。
家长切忌不遵医嘱,自作主张,贻误病情 。当儿童根据医生的建议在家接受药物治疗时,家长适当掌握常用药的药物性能、作用机制、毒副作用、适应症,以及药物剂量的计算方法和用药方法,可对儿童安全用药产生较大的帮助作用 。
药物选择
要根据小儿的年龄、病种、病情和一般情况慎重选用,不能随便滥用,合并使用的药物不宜过多,不必要者尽量不用 。
抗感染药物
小儿易患感染性疾病,常用抗感染药物是抗生素类或磺胺类药物,即所谓的“消炎药” 。但需要指出的是抗生素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使微生态紊乱,甚至引起真菌或耐药菌感染,部分抗生素还可能引起肝肾损害,影响血液系统,因此,选用抗生素一定要严格按照适应症 。如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上,90%以上是病毒引起,治疗主要是抗病毒及对症处理,一般不需用抗生素 。
抗病毒可选用病毒唑口服3~5天,该药目前不主张静脉点滴,以免引起血液系统疾病等副作用 。还可酌情选用一些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作用的中成药 。如感冒冲剂、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双黄连、咽扁冲剂、清开灵冲剂等 。如果患儿病情较重,继发有细菌感染,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运用抗生素治疗 。此外,小儿另一常见病,有些需要抗感染治疗,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不需用抗菌药的 。
至于孩子属于哪种腹泻,是否需抗感染治疗,要化验,经医生检查后才能最后诊断,千万不能随便买点抗生素给孩子服用 。
病案:林某,女,2岁 。因流涕、,家长给服用头孢类抗生素,一天后仍发热,家长认为是剂量不够,就在说明书给出药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倍,并加用阿奇霉素和清热解毒的中药两种,还有退热药及治流涕的药,两天后患儿病情仍未缓解,且出现乏力症状 。来医院就诊,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医生嘱其停用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注意休息及多饮水,并用了一些升白细胞的药物,一天后患儿热退,两天后血常规也恢复了正常 。
其实该患儿只是患了普通感冒,而家长滥用药物,随意加大用量,给患儿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 。
退热药
小儿急性感染时多伴发热,此时家长往往急于给孩子退烧 。这种做法对不对呢?我们说发热是疾病的一种表现,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因此,对小儿发热不能单纯地着眼于退热,而应该积极寻找发热的原因,治疗原发病 。当然,对体温过高或高热持续不退的患儿,尤其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和高热伴极度烦躁的患儿,还是需及时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 。
临床常用的降温措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物理降温,一种是药物降温 。具体应用哪一种降温方法为好,应该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和发热程度来决定 。期发热不宜采用药物降温 。婴幼儿一般感染所致的发热最好先采用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 。药物降温需注意剂量不要太大,以免使患儿出汗过多引起虚脱或电解质紊乱 。
儿科退热药种类很多 。扑热息痛是小儿发热时的首选解热药,本药化学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商品名有百服宁、泰诺等,一般用量为每次每公斤10mg。阿司匹林可用于小儿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一般用药剂量为每次每公斤体重5~10mg 。如急需降温时,可用安乃近或肠溶栓剂 。安乃近临床一般常用滴鼻的方法给药,但不可反复连续使用;阿苯片或阿鲁合剂是阿司匹林与鲁米那的合剂,较适合于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可防止惊厥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