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过敏有三宗“最”


药品如水,生命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据世界卫生组织评估,在我国每年5000万的住院患者中,至少有250万人是因药品不良反应住院的 。而在这些翻船事故中,哪一类最常见呢?我国著名药物不良反应专家、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专家孙忠实教授指出:“最多见、后果最严重的要数过敏反应 。”
孙忠实强调,对人体而言,药品是一种外来的“异物”,如果人体保护机制反应过分强烈就会对身体本身造成伤害 。“过敏反应有轻有重 。”严重的会致人死命,据广东省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统计显示,43例死亡报告中,有15例属于过敏性休克 。孙忠实介绍,“过敏反应的发病过程也有快有慢 。”快速型过敏反应多在用药后几分钟至半小时内出现,可以说是不良反应中发生最快的一种 。
轻者可能只有局部皮肤瘙痒、皮疹等症状,重者会发生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喉头水肿、面部水肿、语言障碍和昏迷等,危及生命 。“过敏反应往往还变化很快 。”孙忠实补充道 。如不久前,国家药监局《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就指出,首次服用鼻炎宁制剂(颗粒剂、胶囊)及用药后30分钟内加强用药监护,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瘙痒等早期症状应引起重视并密切观察,必要时及时停药并对症治疗 。
“要想防范过敏反应等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首先要不滥用药 。”孙忠实强调,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在内的抗生素,消炎痛等解热镇痛药,都可能引起药物过敏反应 。
其次,要做到“知己知彼” 。合格的药品都会配有详细的说明书,其中会注明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用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能帮你做到“心里有数” 。
最后,尽量少输液 。“输液好得快仍然是一个较为普遍的误区 。”孙忠实说,静脉给药出现过敏反应的风险明显高于口服药物,近年来出现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很多都与过敏反应有关 。
专家小传
【药物过敏有三宗“最”】孙忠实教授,著名药学专家,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主任,被誉为“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的奠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