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育孩子”改成“反馈孩子”,你的教育就会豁然开朗了( 二 )


那为什么父母调整环境 , 改变了反馈就影响了孩子呢?
生命的本质其实是适应环境 ,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保证生存 。 这也就决定了 , 有什么样地环境 , 产生了什么样的反馈 , 人们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 。 所以 , 我们之所以教育孩子效果不理想 , 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创造出合适的环境 , 因此孩子也就没有表现出我们期望的行为 。
举个例子 , 孩子为什么不喜欢阅读 , 只能说明父母没有创造一个阅读的环境 。 你说父母天天抱着手机玩手机 , 这样的环境下 , 孩子怎么可能会表现出喜欢阅读来呢?
换句话说 , 只要父母没有控制环境 , 环境产生的反馈没有改变 , 那么父母做出的教育行为也很难起到效果 。 在没有阅读的环境下 , 无论父母怎么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 逼着孩子阅读 , 孩子也很难喜欢阅读 。
这也就决定了 , 只要我们控制好环境 , 反馈得当 , 就可以改变孩子 。 孩子的行为只是适应环境的产物 , 这才应该是教育的本质 。 因此当我们采用反馈思想时 , 就会下意识的思考整个环境的力量 , 通过环境来塑造孩子的行为 。
不仅如此 , 用“反馈”的思想面对孩子 , 还可以完全避开“教育”思想下存在的问题 。
1、反馈是以孩子为中心的
当我们问自己“如何反馈孩子”时 , 谁需要做出改变?毫无疑问 , 是父母 。 父母需要考虑孩子的认知能力、心理感受等 , 从而确定何种反馈是恰当的 , 是可以影响孩子的 , 然后及时做出调整 , 从而达到让孩子改变的目的 。
那谁是这个行为的中心?答案显而易见 , 是以孩子为中心 。 父母是为孩子服务的 , 通过改变自己或者环境来改变孩子 , 而不是简单直接打逼迫孩子脱离环境的改变 。
把“教育孩子”改成“反馈孩子”,你的教育就会豁然开朗了
文章图片
2、“反馈”反映的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反馈”是建立在以孩子为中心 , 通过改变环境来塑造孩子行为的 , 这就要求父母必然要反思自己的行为 , 因为自己的行为其实也是环境的一部分 。 所以 , 要谈如何“反馈”孩子 , 就必然涉及到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 , 分析自己的行为是否存在问题 。 当然 , 如果孩子的问题确实是父母行为造成的 , 那父母改变了自己行为 , 也就使得孩子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
3、反馈 , 不是控制的"控制"
把“教育孩子”改成“反馈孩子”,你的教育就会豁然开朗了】反馈归根结底也是一种控制 , 只不过这种控制没有被孩子感受到 , 所以孩子不会觉得这是一种控制 。
就比如说我们营造了一个读书的环境 , 那孩子意识到父母这是在想控制他阅读吗?不会的 。 因为父母并没有要求他去阅读 。 只不过在这种环境下 , 父母不说 , 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就会走上阅读的道路 。
总结
当父母用“反馈”的思想面对孩子 , 而不是用“教育”的思想面对孩子时 , 父母把自己置于与孩子一个平等的位置 , 用整体性思维 , 通过调动整个环境的力量来改变孩子 , 因此可以更好的达到父母的教育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