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 莫把宝宝这些病症误作感冒



秋季 莫把宝宝这些病症误作感冒

文章插图
  病症1:燥咳症
  秋分刚过,3岁的维维就诉说喉咙干痒,并咳嗽起来 。爸妈赶忙打开家庭药箱,拿出感冒药与止咳片给宝贝儿子服用 。可服了整整3天,维维的病情未见丝毫减轻,只好去医院看大夫 。大夫检查后说维维得的是燥咳症,不是感冒 。
  面对维维爸妈满脸疑惑,大夫解释说:燥咳症是气候干燥所引发的咳嗽,干燥是中医所说的六种病邪之一,谓之燥邪(其他五种是风、寒、暑、湿、火) 。燥邪虽然一年四季皆有,但以秋季为甚,最容易耗伤津液,损伤肺脏而致孩子咳嗽,俗称“秋季燥咳” 。
  不难明白,燥咳并非像感冒那样祸起病毒入侵,而是秋季干燥的气候刺激了咽喉、气管等呼吸道所致 。所以,不可仅凭咳嗽就说宝宝感冒了,当然也不可像维维爸妈那样动用感冒药与止咳片,否则不仅白费工夫,而且可能招来感冒药的副作用 。正确之举是分清燥咳的性质,并对症处置 。
  典型症状
  虽与感冒一样出现咳嗽,但咳嗽自有特色——
  咽部发痒,干咳无痰;
  咳嗽白天轻,夜间及早晨醒来较重;
  既不发烧也不流涕,对感冒药、消炎药乃至止咳药皆不敏感 。
  对症防治
  中医将燥咳分为温燥与凉燥两类,各有其特点与防治措施——
  1.温燥咳嗽
  燥而偏热,一般发生在初秋(中秋之前),此时尚有暑热的余气,天气还比较热,患儿干咳无痰,或者有少量黏痰,不易咳出,皮肤和口鼻干燥,口渴心烦,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 。治疗主要是疏风清热,润肺止咳,方剂如桑杏汤(主要成分有桑叶、杏仁、豆豉、山栀子、贝母、沙参、梨皮) 。
  2.凉燥咳嗽
  燥而偏寒,一般发生在深秋(中秋之后),秋风渐紧,寒凉渐重,患儿怕冷,头痛鼻塞,咽喉发痒或干痛,咳嗽,咳痰不爽,口干唇燥,舌苔薄白而干 。治疗主要是疏散风寒,润肺止咳,方剂如杏苏散(主要成分有杏仁、苏叶、半夏、陈皮、前胡、枳壳、百部、款冬、甘草) 。
  护理TIPS:
  *无论温燥或凉燥,都不要用发汗的药物(如感冒药) 。因为燥邪本来就耗损了宝宝的津液,致使呼吸道干燥才咳嗽的,如果再用发汗药物,岂不造成体内津液更大的流失,无异于“雪上加霜” 。
  *多补水分,充实体内的津液,增加呼吸道的湿润度 。如多喝水,多安排一些润肺的瓜果和食物,如鸭梨、金橘、葡萄、白萝卜、蜂蜜等 。
一旦宝宝的体液恢复平衡,燥邪之气得到消除,燥咳症状自然减轻甚至消失 。
  病症2:哮喘
  哮喘,自然要“喘”嘛 。不少家长都囿于望文生义的逻辑思维,飞飞父母也不例外,所以当大夫说菲菲得的是哮喘病后惊诧不已 。原来,国庆长假还没过完,宝贝女儿就咳嗽起来,服了近一周的抗感冒中成药都无好转迹象,主治大夫建议去变态反应科看看,果然否定了感冒,确诊为哮喘,主凶竟是狗毛过敏 。
  菲菲的遭遇提醒父母,哮喘不一定喘 。“喘”指人在呼气时有一种高音调的鼻音传出来,类似于吹笛音,可见于90%以上的哮喘患儿,夜间特别明显,但也有近一成患儿只表现为咳嗽,却无喘息,医学称为变异性咳嗽或咳嗽变异性哮喘,常常被错认成感冒而误治 。
  其实,两者鉴别并不难,关键在于父母要有对哮喘的警惕性 。首先,秋季是包括哮喘在内的过敏性疾病高发时段,奥妙在于忽冷忽热的气温与潮湿的环境,造就了太多的致敏原,包括霉菌、尘螨、花粉、动物毛等,大大增加了过敏体质孩子的患病风险 。其次,感冒等呼吸道感染性疾患虽然也在秋季多见,也会出现咳嗽,但往往还有发烧、嗓子疼、流鼻涕等感染性症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