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高血压应该从儿童抓起

小峰上小学三年级了 。最近,老师发现他上课总是不集中,布置的作业,他也完成得不好 。小峰身体较胖,每次上完体育课他都说有些头痛 。老师把情况通报给小峰的爸妈 。当天晚上,小峰挨了一顿“暴训”,哭了一场,第二天竟不起床了,说头痛得像要胀开,还恶心想吐 。爸妈这才慌了神儿,赶紧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开始找不出什么毛病,看他较胖,测了一下血压才发现,他的血压140/95毫米汞柱 。
原来,是高血压引起的这些症状 。
他爸妈有些不相信:孩子才10岁,怎么会得高血压?医生后来又追问出小峰有过肾炎病史,医生判断,小峰的高血压与肥胖、肾炎和父母遗传因素都有关系 。
预防高血压从儿童抓起
以往人们一直认为高血压病是中老年人的“专利”,殊不知,儿童中血压偏高者并不少见 。根据流行病学的资料,小儿高血压的发病率为1%—2.3% 。不过许多调查资料表明,动荡在临界状态的“血压偏高”比例,要比发病率高得多 。在美国儿童期血压偏高发生率为14.1%,在日本为13.3%;我国北京儿童医院和延安医院对5000名6—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血压普查时,发现血压偏高者占9.36% 。
实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20年内,北京地区儿童血压偏高的比例已从6%,上升到14% 。
这一数据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儿童也会患高血压,预防高血压应从儿童抓起 。这些血压偏高的儿童就是未来高血压病的当然“接班人” 。
小儿血压标准,因年龄不同而异,正常新生儿为10.7/6.6kPa(80/50毫米汞柱),1岁内婴儿为12.0/8.0Kpa(<90/60毫米汞柱),1岁以上可用下列公式计算:收缩压(kPa)=(80十年龄×2)×0.133;舒张压为收缩压的2/3 。脉压差均应>2.67kPa(20毫米汞柱) 。公式难记,换算出来儿童高血压大致的标准是:
1个月以内的婴儿收缩压大于96毫米汞柱;1个月-2岁的小儿大于112/74毫米汞柱;3-5岁大于116/76毫米汞柱;6-9岁大于122/78毫米汞柱;'10-12岁大于126/82毫米汞柱;13-15岁大于136/86毫米汞柱 。
医生指出,小峰的血压140/95毫米汞柱,远远超过10岁儿童正常血压标准(<126/82毫米汞柱) 。
寻找症状的蛛丝马迹
患高血压的儿童可表现为头晕、眼花、头痛、呕吐、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等 。但因血压是逐渐升高,约半数的患儿并无任何症状,或早期症状轻微,加之小孩不会或很少能正确诉说症状以致常被家长忽视,这也是小儿高血压易被漏诊的原因 。
发现小儿高血压,应注意下列蛛丝马迹:情绪异常波动,脾气不好、烦躁易怒,常在兴奋后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可能是激动后血压升高引起不适;睡眠不稳定,一般儿童都容易进入熟睡,血压偏高儿童,常难深睡,易惊醒或多噩梦;精神不集中,常伴多动或被疑为多动症;有的孩子表现懒惰、易疲劳,活动、劳动后面色发白、喘息;以及饮食不正常、易患小灾小病等,都应去测测血压,及时发现异常 。
针对危险因素及早防治
针对遗传调查发现,在父母双方均有高血压时,子女高血压患病率为45%,父母一方有高血压子女患病率28%,双方都无高血压,子女高血压患病率为3.8% 。可见遗传因素对儿童高血压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父母如果任何一方发现高血压,那么孩子也就成了重点预防对象 。
避免肥胖超过标准体重15%的肥胖儿即有患高血压的危险 。肥胖儿因身体代谢的需要,心脏排血量及血容量均比一般儿童高,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血压升高和心脏肥大 。国外有研究表明,50%的高血压儿童是肥胖儿 。防止肥胖的措施主要是控制营养过剩和增加体力活动 。营养专家建议2岁后提倡饮低脂牛奶,特别是已经肥胖的儿童 。稍大儿童即应限制甜食,不饮含糖高的饮料,禁食油煎和高脂肪食品,鼓励多吃蔬菜、水果、粗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