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2-4岁是宝宝秩序敏感期


2-4岁时宝宝秩序敏感期,在生活中会表现的很固执,比如一些东西一定要哪里放,什么事情一定要怎么做等等 。不少的父母会觉得是孩子无理取闹,其实不过是宝宝心理发育的一个阶段而已 。在宝宝秩序敏感期,父母要注意引导,切忌随便呵斥阻止,强迫性措施反而会伤害到宝宝心理健康 。

【注意2-4岁是宝宝秩序敏感期】 相关关键字:秩序敏感期宝宝早教方法安全感心理健康
椅子一定要放回原来的地方,毛巾要挂在原来的位置上不能变,出门要按照程序和常规的路线,穿衣服、换裤子、穿鞋子、戴帽子都有“指定程序”……如果家里2~4岁的孩子忽然变成“小管家”和“小警察”,严谨勤奋地忙着维持家里物品的秩序和做事程序,一旦有人破坏秩序和程序就会引起孩子的哭闹和反抗,这些“信号”都在提醒父母:孩子处在秩序敏感期 。
留心秩序敏感期的“信号”
2岁3个月的朵朵近来突然变得很执拗,比如哭得眼泪鼻涕一大把,妈妈急忙拿来纸巾擦,她却大叫着要用毛巾擦,爸爸拿了热热的洗脸毛巾来,她又哭着说要干毛巾擦 。早上,爸爸给她冲好奶拿来,朵朵看到却大哭:“我要妈妈冲!”无休止的哭闹让爸爸妈妈火冒三丈,但朵朵却不依不饶,直到爸爸真的把奶倒掉,妈妈重新冲了奶她才破涕为笑 。
全国妇联“心系好儿童”专家委员会委员陈梅芳解释说,一般而言,孩子从出生到两岁,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言语以及行为等各方面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积累,秩序敏感期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出现的 。
“2~4岁是宝宝秩序敏感期形成的重要时期,孩子们在建构内在秩序的同时,对于外在的秩序也非常地敏感,一般会对场所、顺序、所有物、约定和习惯等方面有要求 。”启明教育集团教研中心主任、启明国风双语幼儿园园长朱葵花补充说,如果孩子突然出现无理取闹,哭喊着“不是这样,应该那样”的时候,父母有必要停下来想一想,今天的情况与平时有什么不同:这是陌生的场所?是时间紧自己做事情匆忙顺序与平时不一样?家里面是不是物品更换了地方?没有经过宝宝同意整理了他的玩具?如果孩子的哭闹是因为这些原因,那么就说明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来了 。
秩序是生命的需要
为什么幼儿会突然对秩序如此敏感?
“秩序是生命的需要,处于敏感期的孩子获得秩序感的满足时,会感觉安全和快乐,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朱葵花说,如果孩子能养成良好的秩序感,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他们也会将物品摆放有序,做事条理清楚,这些都是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习惯 。
在陈梅芳看来,秩序敏感期也是孩子思维、自我意识以及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孩子在秩序感上的敏感表现,是孩子认识客观事物以及相互关系的内在要求的外化,孩子通过“我要做”、“我要自己做”、“我不”来表达对环境的认识、对事物的理解以及自我的态度 。
父母也要秩序化
非要让已经搅碎的鸡蛋恢复原样自己重新搅一遍,面对“较真”的宝宝,父母常常感到很无奈,要么顺从了宝宝的意愿,要么“威逼利诱”让孩子遵从 。
“秩序敏感期往往是和执拗期联系在一起的,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常常让父母感到无奈 。”北京市朝阳区孙瑞雪至尊宝宝幼儿园园长唐双环说,尊重孩子这一生命现象是首要的,父母所要做的就是:一是放慢速度,耐心观察和倾听孩子;二是成人自身也要秩序化 。
陈梅芳说,如果父母能给孩子积极的理解和适当的满足,首先会帮助孩子缓解成长焦虑,让孩子有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将来会比较乐观、热情、积极 。其次是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人和环境的关系等,这对孩子未来了解规则、认识社会、适应社会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