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王”郭鹤年


“糖王”郭鹤年

文章插图
马来西亚糖业巨子郭鹤年的祖籍在中国福建省福州市 。他的父亲郭钦鉴于1909年出洋谋生,来到马来西亚 。他先是当店员,后来又自己开了家咖啡馆,并在那里成了家 。郭钦鉴的哥哥郭钦暖也在南洋,兄弟俩经过数年努力,共同创办了以经营大米、大豆和糖为主的东升有限公司,家境日臻富裕 。
郭鹤年是郭钦鉴的幼子,1924年生于柔佛州新山市家中 。郭鹤年上面还有2个哥哥,他们的童年是幸福的,家境优裕,严父慈母,弟兄3个在新山市一家英文学校读书 。郭鹤年自幼聪明过人,而且非常好学 。从英文学校毕业以后,他考入新加坡莱佛士学院 。在求学期间,他刻苦发奋,博览群书,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 。
1945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入侵东南亚 。马来西亚也被日军占领,并实行军管 。郭钦鉴公司的大米生意被迫停止 。祸不单行,不久,与郭钦鉴共同管理公司的侄儿郭鹤青又被日本宪兵扣押 。公司只好关门,郭鹤年也被迫中途辍学 。
二战结束后,郭钦鉴重整河山,再次开张 。东升有限公司不仅恢复了生意,而且,由于他们的精心经营,市场不断扩大,发展得很快 。然而,好景不长,郭钦鉴本来身体就欠佳,因多年创业操劳过度,终于一病不起,于1948年病故 。
在父亲去世前不久,郭鹤年在新加坡独自创办了从事航运业的利克务公司 。由于父亲的病故,他只好又回到马来西亚 。
郭鹤年的母亲是个识大体也很有眼光的聪慧女性,她不希望由于丈夫的死,郭氏家族的事业便分崩离析 。她建议郭鹤年与他的哥哥以及堂兄弟们互相帮助,大家拧成一股绳,联手重新创业 。
郭氏兄弟遵照母亲的意见,集中了各自所得的遗产,并约请堂兄弟们来共同商量,各人入股,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 。郭鹤年当时虽然才25岁,但他精明强干,博学多才,众兄弟一致推举他为公司的董事长 。这样,年纪轻轻的他便挑起了重担,继承父辈开创的业务,仍旧经营大米、面粉、豆类和糖 。
与此同时,郭鹤年在新加坡创办的利克务公司的业务也正常进行,而且也越做越好,日渐红火 。
1955年,郭鹤年将该公司改成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他同时兼管 。
身居要职的郭鹤年深知自己的担子重,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要进一步发展事业,还必须拓宽眼界 。为此,他专程去英国做市场调查,并学习商务知识 。
在伦敦,他留心商业交易的工作方法,对英国人优秀的经营管理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认真的学习和调查研究,他发现了糖业的潜在魅力 。于是,他把精力集中起来,专门全面地对糖业的经营做了深入的调查,对糖业的贸易状况也有了明确的认识 。当时马来西亚人食用糖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本国制糖业极为落后 。郭鹤年决心抓住这个机会大刀阔斧地干一番 。
欧洲之行不仅大大地丰富了郭鹤年的商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一个清醒的提示 。
1955年回国后,除了经营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和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外,他又在新山市创办了明因私人有限公司,经营各种商品和进出口贸易 。
从50年代后半期开始,郭鹤年着手致力于糖业经营 。
他首先在靠近槟榔屿的北海创办了第一家制糖公司,开办了糖厂 。糖厂的原料主要是从泰国购进粗糖,再进行加工精炼 。产品不仅运销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同时也通过香港的万通有限公司销往中国 。
除了加工糖,他还从古巴购进蔗糖,直接转卖给印尼等东南亚国家 。生产和经营的规模越来越大,他自然从中取得了巨额利润 。到1962年,人们就开始称他为马来西亚的"糖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