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心理学伤害孩子:孩子自控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家长( 二 )


其实 , 这个实验 , 最早并不是在斯坦福大学幼儿园做的 , 而是在中美洲的某个小岛上做的 , 选取了53个孩子 , 其中有35个非洲族裔 , 18个印第安族裔孩子 。
现实情况是 , 那里的非洲族裔的孩子 , 通常都没有父亲 , 是单亲家庭;而印第安族裔的孩子都有父亲的;很明显 , 来自完整家庭的孩子 , 通常表现出更强的延迟满足能力 , 孩子家庭的完整性 , 可以给实验结果带来很大的改变 , 但是米歇尔教授忽略了这个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 , 因此 , 这个实验的结果是相当脆弱的 。
比如 , 我们可以按照常识 , 提出几个反对的意见:
参加实验的孩子 , 来自不同的家庭情况 , 这对于结果的影响 , 是否考虑在内?孩子是不是喜欢吃糖?这对于孩子受到糖的诱惑和忍耐时间的长度 , 这些影响是否排除?孩子在参加实验之前 , 是否经常吃到这种糖?有没有摄入过多的糖分?这些因素对于孩子的忍受能力是否有影响?
以上这些 , 都是实验的干扰因素 , 另外 , 实验前孩子受到父母的影响、每天食物的质量和个人喜好、当时的情绪、对时间概念的感受等 , 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实验的结果 , 因此 , 很多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
不要用心理学伤害孩子:孩子自控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家长】注意这里并没有反对延迟满足能力 , 也没有反对这是自控力的表现 , 而是要表达 , 哪些是延迟满足能力的相关因素?
罗彻斯特大学的塞莱斯特?基德就是其中一位 , 他将这个实验重新改良后 , 做了这个实验升级版 , 实验的目的 , 是为了发现延迟满足的相关因素 。
在做棉花糖实验之前 , 她将孩子随机分成了A、B两组 , 两组工作人员都告诉孩子:你们现在先用这些旧的蜡笔 , 待会儿 , 再去拿一些全新的、更漂亮的蜡笔 。
几分钟后 , A组的老师带着全新的蜡笔回来了 , 注意 , 也就是A组兑现了承诺;而B组的老师却空手而回 , 并向孩子们道歉:“对不起 , 我记错了 , 我们没有新蜡笔了 。
然后 , 再次承诺 , 过一会儿拿来新的漂亮的贴纸 , 结果A组的孩子得到了新贴纸 , 而B组的老师再次空手回来 , 并再次道歉 。 注意 , A组两次都说到做到 , 而B组的老师两次没兑现承诺 。
经过前面这两次的预备实验后 , 基德开始引入与前面一样的米歇尔教授的正式的棉花糖实验 。
实验的结果与米歇尔的教授有所不同:A组 , 也就是两次都兑现承诺的那一组 , 这一组的孩子成功实现自控的比例比B组高出4倍 。
不要用心理学伤害孩子:孩子自控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家长
文章图片
在这个升级版的棉花糖实验中 , 会清晰地发现:给孩子信任的环境 , 是孩子是否具有自控力的先决条件 。
也可以说 , 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 与孩子的环境、认知和信念有关 。
当孩子处在说到做到、充满信任的环境中 , 这些孩子就更加愿意自我控制;而处在连哄带骗、只承诺不兑现的环境 , 孩子就会意识到 , 吃到肚子里的才是最真实的 , 自然而然的顺应环境 , 而不愿意去等待 , 不愿意冒风险得到更多的利益 , 因为他们的认知是 , 等待也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 别人的承诺是不可信的 。
因此 , 对于孩子是否具有延迟满足能力,家庭环境和他们的父母,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例如 , 为了让孩子听话 , 父母最常用的招数之一就是用语言去安慰或者连哄带骗 。 比如说 , 星期六带你去游乐园玩啊 , 可是随后呢 , 可能妈妈就会忘记了 , 爸爸去加班了 , 然后 , 就不了了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