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对孩子的扶持变成干预


别让对孩子的扶持变成干预

文章插图
新闻链接:《孩子》母刊《家庭》杂志2003年11月号(下半月)刊登了一位清华高才生之母的署名文章 , 说的是一个男孩自小乖乖行走在高知父母为其安排的“康庄大道”上 , 特别听话 , 特别孝顺 , 而在其终于分配到大机关工作的一年后 , 却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流浪歌手 。母亲苦劝不听 , 他说:以往的一切都是妈妈安排好的 , 我只有“执行”的份;现在 , 我终于有机会为自己活一回 , 做自己想做的事 , 我不会放弃这一机会 。
母亲想不通儿子为何从特别乖顺转变为特别叛逆 , 急得两度心脏病突发 。不知她是否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孩子为何在他二十三四岁时突然要走一条叛逆的路?
孩子的成长从来都需要扶持 , 但是扶持一旦过度就会变成干预 。很多年轻妈妈 , 在孩子稍谙世事起 , 就热衷于“紧逼防守” , 热衷于亦步亦趋地安排、督促、命令、监控 , 稍有不从就斥之为“浪费时间”、“没出息” , 以期让孩子少走弯路 。殊不知 , 这种过度干预的结果从一开始 , 就禁锢了儿童独立思考、独立选择能力的发展 。
孩子虽小 , 也是独立的人 , 也具有独立意识 , 是不会痛痛快快地接受父母的过度干预的 。孩子们最反感的干预包括:
时间安排上的干预 。
4岁的女孩晶晶抱怨说:“妈妈每天到幼儿园接我 , 就知道催我快快回家练琴 , 根本不让玩旋转木马和滑梯 。我的好朋友们都在玩 , 我也想玩 , 可妈妈总是板着脸不让 。”
兴趣选择上的干预 。某少年宫负责兴趣班报名的邱老师说:每次报名 , 钢琴、小提琴、绘画、书法乃至围棋的班都爆满 , 武术、体操、朗诵等却常因报名人数太少而开不了班 。“很多来报热门班的小朋友 , 明显是大人意愿占了上风 。很多小男孩因为喜欢成龙李连杰 , 想报武术 , 但他们多半还得去学钢琴 。”
审美直觉上的干预 。长年辅导少儿美术的于老师 , 最怕开放办学日 , “尤其是有一点美术常识的家长最麻烦 , 一旦有机会坐在孩子身边看他画画 , 就总是不断指点应该这样应该那样 , 恨不能抢过彩笔代劳 。孩子独自画画的愉悦都被破坏掉了 。”
阅读题材上的干预 。在书店选购图书时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孩子想选科幻、昆虫、恐龙、汽车、神话、军事方面的图画书 , 家长却总会把它们放回书架或在收银台前撤掉 , 自说自话地加上拼音读本、少儿英语、成语故事 , 益智及励志故事 , 因为他们认为 , 后者才是“有用的”阅读、“划得来”的阅读 。
……
凡此种种 , 不一而足 。过度干预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至少包括:
孩子变得特别不自信 , 内向 , 依赖性强 。父母常常在判断和选择上的越殂代疱 , 久而久之 , 孩子便会丧失独立判断、选择的本领 。长大后只能做一个兵 , 还是一个弱兵 , 而别说做将才、更不能做帅才了 。
孩子变得特别磨蹭 , 没有效率 。尤其是父母在孩子时间安排上的“紧逼防守” , 会使孩子最终形成一种习惯:只要没人在一旁守着 , 他马上就身体松懈 , 精神涣散 , 开小差 。小时不懂得靠效率来赢得闲暇的人 , 大了 , 最可能成为把一切紧要事都“押后处理”的懒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