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为什么你越说,孩子越不听?小心孩子陷入“被动攻击”( 二 )


一个人的行为,也能展现他的童年经历。
习惯用“被动攻击”来处理问题和人际关系的人,往往源自于童年时期的成长环境。
通常情况下,生活以下7种环境下的人,容易陷入“被动攻击”中:
第一种:长期生活在强势的环境下
有可能是父母太强势,孩子长期处于弱势;
有可能是父母当中,一方强势,一方弱势。举个简单的例子:
爸爸强势,妈妈弱势,妈妈给孩子买了一罐糖果,对孩子说:“我们不要告诉你爸。”
长此以往,孩子学会的是,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不能硬碰硬,说谎或保密是最好的办法。
第二种:得不到认同和接纳
为人父母,总希望能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帮助孩子尽可能地少走弯路,一生顺利。
【 愤怒|为什么你越说,孩子越不听?小心孩子陷入“被动攻击”】
所以,在教育和养育孩子时,会给孩子定很多规矩、贴很多标签,这样做是“好孩子”,那样做是“坏孩子”。
“好孩子”有人喜欢,“坏孩子”令人厌恶。
无奈之下,孩子为了得到父母和他人的喜欢,只会强迫自己顺从和讨好,而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情绪和感受。
第三种:自卑
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
孩子要买一个相对贵一点的玩具,父母严厉地呵斥:咱们家这么穷,你整天还想着要这些贵东西。
实际上,买不买得起,是一回事;想不想要,又是一回事。
用克制的方式,去压抑孩子的需求,长久下去,便会让孩子觉得“我不配”,容易产生自卑情绪。
另一种情况是,无论孩子怎么做,父母都不给予表扬和鼓励,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觉得“我不行”,对自己不自信。
第四种:掩盖负面情绪
人们总是喜欢将事物、感受分成“好”与“坏”,“正”与“负”两个对立面。
实际上,世间万物,也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人们的传统观念是,只有正的、好的,才是对的,那些坏的、负的,都是不对的。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也会在无形中将这样的理念传递给孩子。
让孩子想生气、发泄时,为了让自己显得是“好”的,便用理智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
但是,情绪既然产生了,不是靠抑制就能消失的。
它只是另一种方式,存在于孩子的身体里,长大后,慢慢化成“被动攻击”。
第五种:畏惧冲突和害怕失去
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的;
考不到100分,就不要回来。
看似希望孩子懂事得体、成绩优异,实际上,是用一种威胁的方式,绑架了孩子的行为。
久而久之,依赖父母生存的孩子,只能隐藏自己,保住对父母的“依赖权”。
因为畏惧冲突和害怕失去,他们很少表露出真实的情绪。
第六种:童年受虐待
从小生活在暴力的家庭中,受到父母的肢体上的打骂、精神上的冷暴力的孩子,成年之后,会有明显的“被动攻击”行为。
不难理解,面对比自己强大的父母和其它成年人,孩子是无能为力的。
面对霸权,他们也会有愤怒,但是由于自己太弱,愤怒只会让自己的日子更难过,只能收起愤怒,用迂回的方式,去“报复”他人。
第七种:受到压抑的愤怒
爱发脾气的人,不是好人。
在普通家庭中,这也是许多父母的观点。
实际上,人遇到不顺心、沮丧受挫的事,生气、愤怒是很正常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