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创始人孙先红 蒙牛创业元老孙玉斌( 三 )


因粮于敌的军事思想可以运用在哪些方面三、因粮于敌,从对手处获得资源(1)
“因粮于敌”是《孙子兵法》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孙子兵法?作战篇》曰:“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因粮于敌”的精髓是取之于敌,胜之于敌,以战养战,动态共存 。
蒙牛制胜的法宝
蒙牛,中国这颗乳品行业巨星,1999年创业,用了短短4年的时间,创下了销售额21亿的奇迹,被被评为2002年中国成长企业100强冠军,那么蒙牛超速发展的法宝是什么呢?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从对手处获得资源
蒙牛集团的总裁牛根生曾是伊利集团当时的生产经营副总裁,还招集了几位同样从伊利出来的老部下和别的人士,蒙牛8大创业元老均来自伊利,90%的中层干部来自伊利,如果没有伊利的多年培养,就没有今天的蒙牛,牛根生说:“我们来自行业里优秀的企业,有20年的经验积累,在原企业里我承担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和广告工作,做起来相对有经验,发挥的也比较好 。”如现任监事长的白君被免职时任伊利包头分公司经理,现任副总裁、冰淇淋公司经理孙玉斌时任伊利冷冻食品公司经理,现任总工程师的丘连军是伊利苦咖啡的发明者,现任营销企划中心主任的孙先红一直主管伊利广告策划 。有这么一批精兵强将的加盟,做起事来很老练 。而别的公司寻找、培养一支互相契合、行业经验丰富全面的专业团队,也许要五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蒙牛在起步时就具备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
(二)借对手优势发展自己
牛根生是个借势高手,蒙牛一直把伊利挂在嘴上,蒙牛的产品宣传开始就和伊利联系在一起 。他们的第一个广告牌子写的是“做内蒙古第二品牌” 。在冰淇淋的包装上,他们也打出了“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字样,将蒙牛和伊利绑在了一起,用伊利的知名度,无形中提升了蒙牛的品牌 。
牛根生不仅取势伊利,还以更高的眼光,从开始进入市场,就将蒙牛定位于乳品市场的建设者,努力做大行业蛋糕 。他提倡全民喝奶,但不一定喝蒙牛的奶,只要喝奶就行 。内蒙古就是一个大品牌,他还在广告牌上频频使用“为内蒙古喝彩”,“千里草原腾起伊利、兴发、蒙牛乳业”等用语,几个品牌经常一起出现 。为了利用“内蒙大草原奶源最优”的概念,蒙牛还提出了建设“中国乳都”的概念 。呼和浩特的奶源在全国最优,人均牛奶拥有量也居全国第一,2001年6月,蒙牛以“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为主题,在呼和浩特的主要街道高密度投放灯箱广告 。从此,“中国乳都”的概念被政府官员和媒体频频引用,得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 。
(三)逆向思维
先做市场,再建工厂,公司注册5个月后,蒙牛有了1000多万元 。这笔钱怎么用?按照一般企业的思路,首先建厂房,进设备,生产产品,然后打广告,做促销,产品有了知名度,才能有市场 。但牛根生一算这点儿钱连建厂房、买设备的都不够,哪还有钱去开拓市场?于是他提出逆向经营的思路:“先建市场,再建工厂 。”牛根生的计划是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市场的营销推广中,然后把全国的工厂变成自己的加工车间 。
(四) 整合资源
有了品牌,蒙牛开始进行产品的生产,这时蒙牛依然没有建厂房、买设备 。牛总遵循2∶8法则,他自己提供20%的品牌资源,其余的80%整合社会资源 。当牛根生了解到拥有中国最大奶源生产基地的黑龙江省有一家美国独资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效益很差时,他就带7个精兵强将去把这个企业托管了 。“蒙牛”牌第一年2000万元牛奶的销售额就全是由这个企业完成的 。牛根生不仅没有给这家公司投资,他们8个人还每年共挣这个企业47万元的年薪 。蒙牛这种运作成功了,在短短的两三个月的时间内,牛根生盘活了企业外部亿元的资产,完成了一般企业几年才能完成的扩张 。目前,参与公司原料、产品运输的600多辆运货车、奶罐车、冷藏车,为公司收购原奶的500多个奶站及配套设施,近10万平方米的员工宿舍,合计总价值达5亿多元,都是通过当地政府及公司的动员和组织,均由社会投资完成 。打着蒙牛标志的运奶车有500多辆,但这些车没有一辆是蒙牛自己购买的,全部由民间资金购买 。有人开玩笑说,蒙牛只问奶的事,不问车的事 。个体车主买来运奶车,刷上蒙牛的统一标识,与蒙牛签订运奶合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