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鱼星龙 双鱼星龙LOFTER乐乎

关注"古玩元素网"-微信号:shgudong带你进入古玩行!
双鱼洗是龙泉窑的代表器之一,双鱼这种艺术形式出现在汉代,作为实用器的双鱼青铜洗是洗漱用具,取义吉祥 。和所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量词的表述一样,“双”并非现代数学上精准的数字“2”,而是代表一个变量 。一条两条三四条,六条八条上十条,可谓千鱼千面,不仅数量上并无一定之规,而且每件器物上的鱼儿也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作为一名标准吃货,怎能不关注这些小鱼儿的“烹饪秘集”?
(上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馆馆藏)
选材上,这条“鱼”是活蹦乱跳的野生鲤科鱼 。从北宋末期一直到元代中晚期一直存在的龙泉鱼,无论是胖是廋是美是丑是衔草还是跃动,都是源于同一个祖宗:纯正的鲤科鱼 。不信请百度,那分叉的尾巴那细碎的鳞片那坚挺的背鳍那蹄形的鱼嘴,分明都在提醒:请叫我鲤鱼 。如果哪位生物学家非得较劲,就把这五个字甩给他:鲤鱼跳龙门 。别看我生长在龙泉溪里,那也是鱼小志气大 。龙泉溪是瓯江上游,听闻当年陈万里先生为了证实双鱼洗的瓯江鲤鱼,特地观察瓯江鲤鱼来印证龙泉窑双鱼洗之鱼,取之于瓯江上游的鲤鱼 。

双鱼星龙 双鱼星龙LOFTER乐乎

文章插图
观感上,是从二维平面变成三维立体的 。鱼洗的发展与龙泉窑的工艺同步,北宋末期采用的是刻画法,南宋之后,龙泉窑工艺大变,釉料改变,多次施釉,器物装饰手法也随之改变,刻划之法发展成贴塑工艺 。跃然釉上,不仅使鱼的广告效果大增,更是直接导致鱼族大繁洐 。刻划需要专门的画工,门槛较高,产量也有限 。而贴塑是从模具中取出再粘贴,技术含量不高,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
(上图为北宋金村鱼洗残器)
(上图为南宋大窑鱼洗局部)
味道上,先白煮后红烧 。始于北宋晚期的龙泉双鱼洗上的鱼,最初采用的是写意的划刻之法,虽只寥寥数笔,却能让后人隔着千年感受到悠游自在的鱼之乐 。而南宋贴塑之鱼,在形态上越来越写实(图),在细节上越来越繁复 。不仅有贴塑后施釉的鱼,还有着力凸显主题的露胎鱼,到了南宋末年元代早期,又出现了鱼身龙头的鱼化龙形象 。
(上图为南宋晚期大窑露胎鱼洗瓷片)
(上图为南宋晚期大窑鱼化龙瓷片,为藏友提供)
品质上,加料加量不加价 。始于北宋金村窑的鱼洗通常是标准的双鱼,究竟是取“钱有余,粮有余”之意,还是源于道家太极“双鱼”之意,笔者认为兼而有之 。到南宋之后,鱼儿数量上越来越多,两条三条四条六条都有,有的书上认为六条鱼寓意“人寿六十还能像鱼一样蓬勃生机” 。作者可能考虑当时社会平均寿命不长,“人重七十古来稀”,把鱼当作生日蜡烛了,那么八条鱼,十条鱼又寓意神马呢?
(上图为元大窑鱼洗瓷片)
双鱼星龙 双鱼星龙LOFTER乐乎

文章插图
(上图为大英博物馆馆藏)
回到正题,这条鱼为什么那么美味?这就得从龙泉鱼的源头说起 。
话说北宋末期,北方名窑丛生,汝官定耀百花齐放,龙泉窑的地位可能跟九十年代的东莞差不多,一直在模仿,从未想超越,而且灵敏度极高 。谁家新产品销量好,龙泉窑统统拿来主义 。这不,定窑出现了双鱼,年年有余,多好的意头,想来市场不错,龙泉窑主毫不犹豫为我所用,为了防止知识产权纠纷,用的是本地半刀泥刻法花 。虽然此时龙泉窑的鱼形与定窑不完全一致,但那胖嘟嘟的大脑壳怎么看都是通天河里的大鲤鱼而非龙泉小溪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