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把重心放到创新型减碳上,需建立“三支柱体系”

【刘世锦:把重心放到创新型减碳上,需建立“三支柱体系”】

刘世锦:把重心放到创新型减碳上,需建立“三支柱体系”

文章插图
7月27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能源基金会特别支持的第二届“智荟中欧·北京论坛”在京举行,主题为“双碳目标下的产业优势再造”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
刘世锦概括指出,中国现在有三种不同的减碳类型:一种是衰退型减碳,即通过少生产甚至不生产来减少碳排放;一种是增效型减碳,即通过提高碳生产率,用同样多的碳排放实现更多的产出,或者同样的产出实现了更少的碳排放;还有一种是创新性减碳,通过创新形成新的技术、工艺、方法等,在达到相同产出的情况下,实现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排放 。
他认为,创新型减碳启动并引领了远超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数字化转型,体现的是进取型战略,而衰退型和增效型减碳主要体现的是防御性战略 。在较长一个时期里,人们对进取型战略已经有了认识和展望,但想法和做法基本上还是停留在防御型战略,挑战在于如何尽快地转向进取型战略 。
那么,如何把重心放到创新型减碳上?刘世锦称,一个大的方针是在稳住存量、保障能源供应稳定和安全的前提下,把重心转向更快地扩大增量,对能够增加产出、促进增长的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产品提供强有力的激励 。这个激励不限于少数措施,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三支柱体系” 。
第一个支柱是建立全方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增长型碳汇市场 。增长型碳汇市场应聚焦于激励增量部分的技术创新 。
首先,这个市场要有很强的包容性,包括绿电等绿色能源产品,也包括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高碳行业或者能够产生增长型碳汇的产品,比如绿氢炼钢、森林碳汇和其他负碳技术产品 。其次,这个市场应该有机构,也有大量的个人参与者 。现在业内正在讨论,按照个人碳排放平权的原则,在个人消费领域平均发放碳排放配额,部分消费水平较高者可以购买消费不足者转让的配额,也可直接购买增长型碳汇,从而平衡个人碳账户 。
这个市场如何启动?刘世锦建议,全国性市场可通过发行国债或央行提供专项资金的方式,地方性市场也可由地方政府提供专项资金,相当于对增长型碳汇产品进行补贴 。对于进入增长型碳汇市场的产品,按照一定价格进行初次购买,然后转入市场流通 。这个市场上的碳汇价格,随着供求关系波动,体现的是对技术创新、产品减排贡献的价值评估和报酬方式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投入市场的资金规模,来相应调节对创新的激励力度 。
第二个支柱是形成区域自主减排的责任体系 。
刘世锦表示,增量优先的关键是扩大对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而这直接取决于减排责任体系的有效性 。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巴黎协议的原则,鼓励各个地方发挥主动性 。我国有一个减排的大计划和总量,可以分到各个地方,让各地发挥主动性,争取实现一个既合乎本地实际、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减排目标 。同时,与下一步陆续出台的落实“双碳”目标1+N政策相结合,形成区域性减排和可追溯的减排责任要求 。
他提出,区域或者企业完成减排任务的方式,可以是增效型减排,也可以是自己生产增长型碳汇产品,或者通过市场交易购买增长型碳汇 。形成区域自主减排的责任体系,将给各地更大的余地,发挥各自优势,还可以持续激发各地对绿色技术产品的需求,进而带动扩大增量、以新代旧的转型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