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必驰冲刺科创板IPO 语音AI生意成色几何?


思必驰冲刺科创板IPO 语音AI生意成色几何?

文章插图
本报采访人员 曲忠芳 李正豪 北京报道
【思必驰冲刺科创板IPO 语音AI生意成色几何?】人工智能(AI)企业的上市潮仍在继续 。近日,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必驰”)提交了科创板IPO申请 。随着长达488页的IPO招股书公布,这家成立十多年的语音AI独角兽的生存及发展状况公开展现在公众视野中 。
招股书内容显示,思必驰在2019年、2020年、2021年的总营收分别是1.15亿元、2.37亿元、3.07亿元,净亏损则分别为2.83亿元、2.15亿元、3.35亿元,三年总亏损8.33亿元;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72.17%、69.74%和58.15%,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
《中国经营报》采访人员注意到,相比老牌语音企业科大讯飞,以及视觉AI领域的商汤科技、云从科技等厂商,思必驰的营收体量相对较小,而亏损额相比视觉AI厂商也更小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商汤科技营收为47亿元,同比增长36.4%,经调整后亏损净额为14.18亿元;而云从科技2021年实现收入10.76亿元,同比增长42.5%,净亏损6.32亿元 。
需要指出的是,智能语音与图像识别是目前AI领域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两个分支 。其中,智能语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步入产业化道路,国际智能语音巨头Nuance、国内的科大讯飞均成立于这一时期 。2010年前后行业步入变革式发展期,国内涌现出包括思必驰在内的众多智能语音公司 。从落地应用来看,由2014年底亚马逊Echo推动了智能音箱大规模普及,进一步打开了语音AI技术的消费市场 。截至目前,AI语音已广泛应用在家居、金融、汽车、教育、办公、医疗健康、地产等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
语音AI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当前AI企业为何普遍难以摆脱“烧钱”的困境?语音技术的市场增长空间在哪里?针对业界关注的这些问题,思必驰通过IPO招股书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
营收增长、研发“烧钱”与亏损并存
招股书显示,思必驰营收规模保持63.71%的年复合增长率,在2019、2020、2021这三年里归属母公司的净亏损总额超过8亿元 。截止到2021年末,该公司合并口径未分配利润为-4.09亿元,存在大额未弥补亏损 。
对此,思必驰方面在接受本报采访人员采访时回应称,公司目前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主要原因是“公司尚处于快速发展期,营业收入规模相对较小 。自设立以来即从事人工智能语音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为保持技术领先性,研发资金投入较大;此外,报告期内的股权激励也导致公司未弥补亏损有所增加” 。与此同时,思必驰方面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积极贯彻技术研发和开放创新驱动的战略,随着规模化效应增强,未来将实现扭亏为盈,为公司研发投入和战略性投入提供有力保障 。”
思必驰在招股书中披露,从2019年至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1.99亿元、2.04亿元和2.87亿元,占当期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73%、86%、93%,三年累计研发投入6.90亿元,占最近3年累计营收的比例为105% 。
采访人员注意到,思必驰与许多AI技术公司一样,似乎都拿着同样的“剧本”,几乎都是营收保持大幅度的增长,却由于要持续在研发及运营推广等方面加大资金与资源的投入,从而呈现“入不敷出”的状态,难以实现盈利 。在冲刺IPO之前,AI厂商的“输血”普遍依赖于股权融资 。思必驰自成立以来到递交上市申请之前,共完成了10轮融资,投资队伍中包括阿里巴巴、北汽产投、美的资本等众多明星企业和资本 。
公开信息显示,思必驰最早于2007年由高始兴、俞凯和林远东在英国剑桥共同成立,次年回国落户苏州 。起初,思必驰的业务是将语音技术应用于语言教育领域,随着语音交互技术迎来突破与增长,思必驰在2014年剥离了教育业务,进军智能硬件和移动互联网领域,并推出了对话智能云平台 。2016年,思必驰升级“云+芯”战略,并于2018年成立了半导体公司“深聪智能” 。2021年4月,思必驰完成了股份改造筹备上市,直到现在正式加入AI企业冲刺IPO的队伍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