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看到中国岩溶地貌的美

_原题为:让世界看到中国岩溶地貌的美【新闻人物】
每年的开学季,位于重庆青木关镇的青木关地下河观测站点,都会吸引一大批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博士生、硕士生前来实地考察与研究 。从积累的观测数据来看,在退耕还林及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这里的地下水整体处于较好的状态 。
“青木关流域只是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一个观测站点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杨平恒告诉采访人员,多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袁道先带领团队,将研究方向不同的观测站点拧成“一股绳”,为解决岩溶(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推动长江上游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支持 。
近日,袁道先荣获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岩溶委员会终身成就奖 。自该委员会成立50年来,在全球范围内仅3位科学家获此殊荣 。
躬耕岩溶地质领域
作为国际著名的地质学家、水文地质学家、岩溶学家,我国第一位岩溶地质领域的院士,在推动国家地质科学的发展上,袁道先躬耕了一辈子 。
“当时国家缺乏地质学研究的人才,我是响应党和政府号召走上地质研究之路的 。”回忆往昔,袁道先说 。1950年春,袁道先考入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地质矿床专业 。当时国内地质人员寥寥无几,远远不能满足新中国建设的需要 。他迫不及待想为国家的建设出力,以拳拳之心投身当时“贫瘠”的地质研究土壤,这一扎根就是近70年的时光 。
“野外勘察是有危险的,但也是有趣的 。”袁道先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有次在桂林下洞考察地下河时,一条金环蛇从他的眼前爬过 。千钧一发之际,袁道先迅速拿出工作锤把那条蛇砸了个稀烂 。在返途的路上,他和助手发现蛇越来越多,直到安全出洞,才从当地老百姓口中得知自己闯入了蛇窝 。
“我国是一个岩溶大国,岩溶面积达340多万平方公里,超过了三成的国土面积,是全球少有的‘天然岩溶档案馆’,应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袁道先于1990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地质、气候、水文与岩溶形成”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经多国专家同行严格评审获立项,袁道先担任该项目的国际工作组主席 。
袁道先探访了祖国广袤河山,奔走过45个有岩溶的国家 。经过对比,袁道先归纳出我国岩溶的四大特点:岩层古老、坚硬致密;地处季风气候区,雨热配套,岩溶发育水动力强,水化学环境好;地质构造抬升运动强烈,岩溶发育多样;南方岩溶区未经大陆冰盖刨蚀,多样的岩溶形态得以保持 。
如何让世界看到中国岩溶地貌的美?这是袁道先反复思考的问题 。在提出“中国岩溶四大特色”理论后,袁道先邀请了8个国家的20多名顶尖专家到中国实地考察,途经广西、贵州、四川、豫西、山东、北京等地,行程6000多公里 。各国专家们亲身感受了中国岩溶地貌的绝美,并大为赞许 。
在他多方奔走下,由重庆武隆和金佛山、贵州荔波和施秉、广西桂林和环江、云南石林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于2007年和2014年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2008年2月11日,在袁道先提议下,通过多方努力,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落户中国桂林,这是我国第一个由联合国授权设立的地学研究中心 。2015年,在袁道先等五位院士向国务院的建议下,国家同意自2017年起,将“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并确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我们是要为老百姓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