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是如何给朱子评价的 朱熹为什么是败类( 三 )


在朱熹52岁时 , 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合刊 ,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书”;且“四书”被定义为封建士子修身的准则 , 而且《四书》构成了朱熹完整的理学理念 , 自元至明清时期 , 《四书》长期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 , 作为治国之本流传于世 。
朱熹对于教育思想的论述影响深远 , 他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8-15岁为小学阶段 , 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学习初步的文学知识 , 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 , 并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跟今天我们从小教育孩子的理论是比较相像的;15岁以后为“大学”阶段 , 这个阶段的学生主要是了解事物的本质 , 掌握事物之间本该有的因果关系;可以说 , 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是比较先进和科学的 。
可以说 , 朱熹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他的理学思想 , 还有他的做官清廉 , 为人方正 , 以及为教育事业和文学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 这在后世中是无法被抹除的 。
三:理学大成 , 成就非凡朱熹是宋朝儒学中的集大成者 , 更是宋朝的理学家 , 他是“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 , 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曾经提出“存天理 , 灭人欲”的思想 。
宋朝 , 学术上造诣最深 , 影响最大的文人无疑是朱熹 , 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 , 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 , 成为宋朝理学之集大成者 , 他的思想被尊称为官学 , 而他本人则直接与先贤孔子比肩 , 被后人称之为:“朱子” 。
朱熹的理学理论分为四个方面 , 分别为: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论以及人性二元论 。
他认为理是事物的规律 , 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 且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 人性的准则高于一切 。
他认为“动”和“静”是一阴一阳 , 相辅相成的存在 , 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 , 把运动和静止看成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 。
在格物致知论中 , 他认为人 , 只有达到“格物致知” , 方可进入圣贤领域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朱熹讲“格物致知”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圣贤的高度 。这就是朱熹自己所说的:“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

后人是如何给朱子评价的 朱熹为什么是败类

文章插图
他的理学思想深邃而清澈 , 直指封建社会的核心问题 。简单来说 , 他的理学思想就六个字:“存天理 , 灭人欲 。”
他认为人都是被自己的欲望所蒙蔽 , 所以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和核心 , 因此不能体悟到天地之理 , 要想找到万事万物的共同之理 , 就要去除人的欲望 。
这就是朱熹理学思想的核心 , 在今天看来 , 人是不可能完全放弃自己的欲望的 , 饿了要吃饭 , 渴了要喝水 , 困了要睡觉等都是人的欲望的一种体现;
但在当时 , 朱熹提出的要想治国平天下 ,  首先得修身 , 连自己日常的欲望都控制不了 , 更遑论治国平天下了 , 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 要不然他的思想也不会被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所延续 。
朱熹在儒学众多地位非常之高 , 他从小善于思考 , 善于提问 , 长大之后又一直任职于基层 , 离百姓最近;几十年的人生阅历 , 几十年的著书立说 , 使他最后孕育出一套跨时代的理学体系 , 成为那个时代最闪耀的文学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