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年人留胡子的民间说法 男人留胡子的讲究说法

大家都知道古人留须是一种习俗和文化,就像是我们过去的一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老观念等等,都在逼迫着中国人不许割掉自己的须发 。

关于中年人留胡子的民间说法 男人留胡子的讲究说法

文章插图
【关于中年人留胡子的民间说法 男人留胡子的讲究说法】太监
古人留须的这种习俗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相对应的文化,就像胡须文化 。
上嘴唇上的胡须叫做“髭”,下嘴唇上的胡须叫做“粜”,脸颊旁边的胡须叫做“髯”,而下巴上的胡须叫做“襞” 。
在古时候,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全都是要留胡须的,那些没有留胡须的,如果不是“天阉”,生理上出现重大问题,那么就是成为了太监,没有办法“行人道”,颏下留不下一点胡须 。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东汉末年的时候,袁绍派遣兵士进入皇宫,尽数斩杀无须之人,因为只有宦官无须,皇宫之中无需的就只有宦官了,当然,这里边也会存在有误杀,有许多男子胡须长得不够旺盛,在仓促之间,会被人当做阉人斩杀 。
古时候男人留胡子是有讲究的:
第一,胡须是男性的象征
古乐府陌上桑,上面记载: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
由此可见在那个时候,每一个挑着担子走路的男子,都是留有胡须的 。
关于中年人留胡子的民间说法 男人留胡子的讲究说法

文章插图
在1961年的红旗杂志上,曾经发表一篇《逻辑和语言》,这篇文章中曾经谈到汉族男子,在过去是要留胡须的,但留胡须并不是因为喜欢胡须才留下的,而是当时身为男子必须留胡须的观点,迫使他们留下胡须 。
还有著名学者沈从文,在光明日报上曾经发表一篇名叫《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的千字文,这篇文章当中认为古时候的人并不一定必须要留胡须 。之后王力发表了一篇副标题为“答沈从文先生”《关于胡子问题》的文章 。
第二,显示家庭背景
在古时候,如果一个人双亲全都故去,他就必须要蓄须以尽哀思之情,父亲逝世就要将上嘴唇上的胡须留长,母亲逝世则是要将下巴上的胡须留长 。如果是父亲和母亲双双辞世,则上下嘴唇的胡须一起留 。从此开始就只能进行日常的简单的修剪,完全不可以剃光胡须 。
在民国时期,鲁迅先生的形象就是上嘴唇上留有胡须,而他的下巴光洁,毫无半点胡须,他这就是父亲已故,母亲还健在的表现 。
在外扣侵华的那段黑暗时代,许许多多的爱国主义人士,全部自发上下一起留胡须 。从形象上来表明自己的志向,代表国之沦陷,表明天父地母君亲皆亡 。
关于中年人留胡子的民间说法 男人留胡子的讲究说法

文章插图
第三,胡须也是颜值担当
在秦汉的时候,美男子的标志就是“多须髯” 。《续汉书》中有所记载,在东汉灵帝的时候,钜鹿郡太守司马直
“洁白,美须髯,容貌俨然,乡闾奉之如神 。”
古时候,男子能有一把漂亮的胡须,才能够成为当时有名的美男子 。
在《汉书·霍光传》里也有记载:
霍光“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 。”
三国时期的名人更加都是“大胡子”代表,当然其中最为经典的胡须,就长在蜀国著名大将关羽的脸上,长约数尺 。
《三国志·魏书·崔琰列传》记载,曹操手下有一个谋士崔琰,他的胡须相当漂亮:
“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 。”
南朝刘庆义所著《世说新语·容止》记载,当年匈奴派来使者,曹操“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安排崔琰代替他前去接见使者,他则“捉刀立床头”,最后匈奴的使臣说道:“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