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冒父母不可闯误区


孩子感冒父母不可闯误区

文章插图
天气一转凉,你的孩子是否经常感冒?遇到孩子感冒发烧,该不该立即用药?如何用药?——这看似最常见不过的问题,却未必每个家长都会处理 。
一位妈妈担忧地问:“我是一个3岁孩子的母亲,我女儿在2岁以前身体一直很好,很少感冒发烧,可是近段时间却免疫力降低,容易感冒,为此我很着急,请问该怎么办呢?”
对于孩子感冒,家长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若长期不加以纠正,会对孩子造成意想不到的危害 。
【孩子感冒父母不可闯误区】误区一:感冒发烧,要打点滴才好得快
感冒发热要打点滴才能退热,这不但是一部分父母的“经验”,甚至也受到一些医生的推荐 。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
打点滴的医学术语就是静脉输液,其目的无非两种:
{1}补充水分、热量和电解质;{2}输入治疗药物 。如果病人没有失水情况(如没有呕吐、腹泻或有长时间饮水及进食),又没有使用静脉注入药物的需要,静脉输液就不是最佳选择 。
感冒是感染性疾病,发热是身体用来克服感染的一种手段,它是症状而不是病 。除非热度太高,一般不宜急于退热干预 。
一旦身体对入侵病原产生了足够的抗体,克服了感染,体温自然就会降下来 。退热方法可以用物理方法,如温水浸浴、湿毛巾包裹、冷盐水灌肠等 。其次是药物退热 。对婴幼儿,体温在38.5摄氏度以下,应让其自然退热 。
38.5摄氏度以上,根据情况,适当使用退热药,例如美林、泰诺林之类口服 。服药后半小时测体温,退到38.5摄氏度左右就可以了 。使用太多退热药,体温退得太快,病还没有好,等药物作用过了,体温还会升回来 。
对6个月以下的婴儿,使用退热药更应谨慎,以防过量 。
小儿感冒往往骤起高热,有时甚至可达39摄氏度或更高 。但发热高低并不代表疾病的轻重 。
一些父母担心高热会使小孩“烧坏脑”,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除非体温持续在42摄氏度以上较长时间 。因为体温即使高达41摄氏度,也不会发生脑损伤 。
感冒在什么情况下才应考虑静脉输液呢?一是病人伴有严重的呕吐或腹泻,根本不能口服药物 。
二是伴随有脱水症状(如口干、皮肤干燥等) 。
三是有些药物只有注射制剂,没有口服制剂(在治感冒的药物中基本没有这种情况) 。
四是病情严重,需要迅速把药物输入体内,但感冒绝对不会是严重的疾病,除非医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
误区二:用药越贵越放心
现在的父母经济条件好了,为了孩子不惜一掷千金,看病更是花再多的钱也不在乎,找医生开药也要选贵的才放心,这又是一种误解 。
感冒绝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医学上称为“自限性疾病”,如果没有合并症,一般发热1~5天便会自己好,严格来说是不需要用什么药的 。事实上也根本没有什么感冒的特效药 。目前广泛使用的抗病毒药如病毒唑等,只是在有发热、鼻塞、咳嗽等症状时,用它来减轻症状罢了 。有些父母认为药物越贵就越好,这也是不对的 。不同的药物都有其严格的适应证及指征,如果不弄清楚情况,用了不但没有好处,可能还有害处 。
有些父母给孩子滥用抗生素,把抗生素当做退热药,危害就更大了 。它不仅会使身体产生耐药性,而且会杀死身体内正常的有益细菌,使身体菌群平衡被破坏,可能导致其他更严重的感染 。
误区三:流感疫苗,可以预防感冒
曾经有位家长来门诊咨询:“我的孩子注射过流感疫苗,怎么还是老得感冒呢?”原来,一年来她的孩子已接种过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该家长认为这些疫苗全是防治呼吸道疾病的,本以为孩子可以“平平安安”地过个冬天,没想到天一凉还是感冒,家长心里好不困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