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精子能生出名人

导读,孩子的成长或多或少都会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 。根据这个理论,名人精子培育的后代不就一定是名人了吗?其实,这个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

名人精子能生出名人

文章插图
目前患不育的夫妇已占人群的10%左右,尤其是男性不育比例增加 。许多夫妇想要孩子,必须借助于人工受精的方法 。我国开展人工授精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许多省市相继建立了精子库,为男性不育的夫妇实现了做父母的梦想 。但有些医疗单位或研究机构推出“名人精子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借助“名人”的精子,生一个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画家、企业家、科学家……特别在人们比较重视优生的现在,的确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 。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健康活泼、聪明可爱,长大后成为有作为、有影响的“名人”?
点击图片查看下一页
名人精子能生出名人吗?
但是,“名人的精子是否就是优质精子?”推出“名人精子库”是否就能达到“优生”的目的?据称,对“名人精子库”的“名人”暂时定义为,60岁以下有健康生育史,家族没有遗传性疾病史,并分为三类,即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或硕士学位以上者,以及知名作家、著名采访人员等;一类是明星型,包括体育明星、歌星、影星等;一类是企业家,主要是高级企业管理人员、金融家等 。
大家知道,名人不是天生的,一般等到成名家时大都已进入不惑之年,早已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25―29岁) 。科学研究表明男子过了40岁,睾丸的重量就开始明显减轻,一种很重要的雄激素――辜酮水平下降,部分生精细胞开始萎缩;进入50岁以后,睾酮水平急剧下降,预示着男子更年期的到来 。此时,睾丸部分丧失了造精能力,精子数量减少而畸形率上升 。“名人精子库”对名人的年龄规定是60岁以下,可想而知其精子未必都是“优质产品” 。
翻开古今中外史册,我们确实会看到,一些“书香门第”出身的孩子很聪明,但是,名人生出的孩子不一定都聪明,倒有不少智力平平,甚至是先天性痴呆或病残儿 。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并没有生出个也当大诗人的神童;世界知名的大艺术家梵高,最后却成了疯子;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父辈们极少曾获过如此殊荣的,其后代也未必都能成为科学家 。谁都知道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缺一不可,即使供精的名人生殖健康,精子100%合格,如果受孕的女方生殖并不健康,卵子存在问题,又怎能孕育出健康的孩子呢?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方面有所建树的名人,是否具备优秀人才的素质,或者在德、智、体、心理等方面是否优秀,恐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导读,孩子的成长或多或少都会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 。根据这个理论,名人精子培育的后代不就一定是名人了吗?其实,这个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
名人精子能生出名人吗?
“名人精子库”的建立,过多地强调了男性的作用,受精卵是男性精子与女性卵子的结合,生出的孩子聪明不聪明,母亲也十分重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母亲的作用更为重要 。“名人精子库”只重精子,实际上只重男人,忽视了女人确实有失偏颇 。
我们不能误认为名人必是“全才”,连精子也是“优质产品” 。更不容忽视的是,人才的造就固然离不开先天的生理素质,更离不开后天的培养,且后天的培养又是成才的关键 。以知识型人才为例,遗传因素的作用虽不可忽视,而后天的良好教育、个人的艰苦奋斗和努力实践才是举足轻重的 。
把社会各阶层的人群人为地分成什么“优”与“劣”是不合理的 。“名人”毕竟是少数,而在各条战线上默默无闻忘我工作的工人、农民、教师、科技工作者等,谁能说他们不是优秀人才呢,“精子库”就是“精子库”,冠以名人的提法,无非是一种商业炒作,既不科学,也不符合实际,更不合理,不宜提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