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提防孩子大嘴巴

行性腮腺炎,绕过认知三大误区
不久前,国家卫生部刚通报了4月份传染病疫情报告 。在丙类传染病中,俗称“大嘴巴”的流行性腮腺炎赫然列居首位 。又到春末夏初,恰逢“大嘴巴”的高发季节 。数据显示,仅在上海因“大嘴巴”入院的患者年均可达千余名 。
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儿童与青少年常见 。由于患者最明显的症状是以耳垂为中心,向下、向前、向后的腮腺部位肿胀并疼痛,因而得了个“大嘴巴”的绰号 。提及“大嘴巴”,不少人还存留着儿时染病时的记忆,可对于这种疾病的认知,仍存在不少误区 。
【春末夏初提防孩子大嘴巴】

春末夏初提防孩子大嘴巴

文章插图
误区一:腮腺不肿,病情不重
6岁的文文在幼儿园里染上了“大嘴巴”,年轻的爸妈看到腮腺肿得不厉害,并没当回事 。直到几天后爸妈觉出不对头:文文连续发烧不止,并出现嗜睡症状 。送至医院时,小女孩已被诊断因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炎 。
行性腮腺炎好发于5至14岁的儿童,一般腮腺肿大可长达10天 。不少家长以为:腮腺肿得越厉害病情就越重 。其实不然,因流腮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其危害性远远超出了流腮本身 。就以流腮并发脑膜炎、脑炎为例,并发比率可占所有患者的四分之一 。但临床发现,部分患儿染上脑膜炎时,腮腺并没有肿大得出奇,少数孩子的病情还会隐匿,腮腺根本没有肿大 。因此,孩子得了“大嘴巴”,家长要格外留个心眼,发现有持续高热不退、频繁呕吐、精神很差易嗜睡等危险征兆,即使腮腺不太肿,也要第一时间去医院就诊 。
误区二:腮腺肿大,定是流腮
“方迪又得‘大嘴巴’了 。”听到这个消息,老师和同学都很不解:患过流腮不是可以终身免疫吗?去年他刚生过,怎么又会“中招”?来学校请假的方迪爸爸道明缘由:原来儿子上次得的是化脓性腮腺炎,这次才是真正的流腮 。
引起腮腺肿大的原因有很多:腮腺管堵塞、腮腺管开口畸形、化脓性腮腺炎……流腮,只是众多腮腺肿大病因中的一个 。作为病毒传播的疾病,患过流腮的人群绝大部分可以终身免疫,但并不代表患者可免疫所有腮腺炎 。一般而言,出现腮腺肿大的患者最妥当的做法是前往医院就诊,并由专业医生仔细询问病情、检查腮腺肿大情况、查出真正病因,切莫自下结论,以免耽搁最佳就诊时间 。
误区三:年龄越大,危害越少
20多岁的小庄近来突然发烧,脸颊两边也随之肿了起来 。经医院诊断发现,自己患了素有“孩子病”之称的“大嘴巴” 。小庄本以为自己已成年、抵抗力够好,并没放在心上 。可几天后觉得肾部不适,再诊断的结果让她颇为诧异: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肾炎 。
绝大多数人会出乎意料:成人得了“大嘴巴”,病情较儿童要凶险得多 。引起流腮的腮腺病毒,对各类人群都有高度感染性 。一旦进入人体,病毒非但侵犯腮腺,还会对所有成熟的腺体进行“袭击”,颌下腺、甲状腺、胰腺、乳腺、胸腺、性腺等无一例外 。此外,病毒对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也会构成危害 。成人患了流腮,须警惕并发急性胰腺炎、肾炎、心肌受损、男性睾丸炎、女性卵巢炎等,一旦觉察身体部位不适,应立即对症治疗 。
“大嘴巴”患儿护理小要点
●与健康儿童隔离,以免传染
患儿须隔离至腮肿完全消退、病情痊愈为止 。患儿用过的食具、毛巾等应煮沸消毒;居室经常通风换气,充足的阳光与紫外线也可达到消毒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