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热剂是如何退热的

病原菌及其毒素进入人体后 , 可刺激血液中的白细胞 , 释放一种称为内热原的物质 。它可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合成并释放前列腺素 。前列腺素又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引起发热 。
【退热剂是如何退热的】

退热剂是如何退热的

文章插图
一般认为 , 发热是受感染患者对感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 。通过发热 , 可刺激人体内对抗感染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作用;形成消灭病原菌的抗体;增强白细胞消除病菌的酶活力以及肝脏的解毒功能 。这些作用可以共同抵抗病菌对人体的侵袭 , 以促进康复 。但高热也会给人体带来不良影响 。高热时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 , 对氧的消耗也增加;加上高热时小儿的入量不足 , 有时还会出现腹泻等消化功能异常表现 , 因此很容易发生体内代谢的紊乱 。发热时 , 小儿的心跳会增快 , 高热时增快的更为明显 , 从而增加了心脏的负担 。发热还可导致大脑皮层高度兴奋 , 表现为烦躁 , 甚至出现惊厥或表现为高度抑制 , 出现说胡话、昏睡、甚至昏迷等现象 。长期发热还会导致人体消耗过多 , 反而出现防御感染能力的下降 。
发热对人体来说不一定是坏事 , 但如果达到高热的程度 , 对人体的不利方面就非常突出了 。所以 , 在高热时才有必要应用退热药物 。目前应用的退热剂有很多种 , 但作用机理是基本相同的 。发热本身是因前列腺素所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所致 , 而退热剂则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关键酶—环氧酶 , 减少了前列腺素的合成 , 从而达到退热目的的 。正常情况下 , 环氧酶是正常细胞的成分 , 对保护胃粘膜、维持消化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所以 , 退热剂的常见副作用是消化系统的不适反应 。
退热剂可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 , 从根本上减少对体温调节中枢的刺激 。但体温是否能降低 , 还取决于机体是否能将热量很快散发到周围环境中 。由于家长易于给发热的小儿穿戴过多 , 不利于散热 , 因此 , 使用退热药物后有些小儿的体温降低的不满意 。家长在抱怨退热剂效果不好的同时 , 应注意您是否为小儿创造了很好的散热条件 。在此再次强调 , 药物降温必须配以物理降温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
还有些发热不是由于病原菌所致 , 而是由于人体外伤后的组织破坏或坏死;呕吐或腹泻引起的脱水;夏季暴露于过热的环境中;头颅创伤后;惊厥或剧烈运动后以及皮肤发育异常引起的散热障碍等原因所致 。这些原因引起的发热不是由于体内前列腺素生成过多所致 , 所以退热剂也不能达到满意的退热效果 。对这些发热的小儿 , 只能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