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安胎谨防步入三个误区

根据调查统计,妊娠女性的自然流产率高达10%~18% 。还有不少女性在妊娠早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阴道流血和下腹隐痛,大部分经过适当的安胎治疗可以痊愈,也有少数会发展为自然流产 。在对安胎问题上,人们存在一些误区,甚至由此引致不良后果 。

早期安胎谨防步入三个误区

文章插图
误区一:孕早期滥用宫缩抑制剂
妊娠早期流产(指孕12周之前)多数是由遗传、免疫、内分泌等因素,或受精卵本身的质量不良引起的 。由遗传因素和受精卵质量引起的流产是一种自然淘汰的过程,所以,就算进行积极的安胎治疗,也会以失败告终;而免疫和内分泌因素所致的流产,应根据不同类型,进行相应的免疫治疗或内分泌治疗的治疗原则 。
误区二:黄体酮可能致畸
黄体酮是一种安胎的良药,在临床上已有几十年的应用史 。黄体酮属孕激素类药物,补充黄体酮是治疗因黄体功能不全造成流产的最好方法,以保护和维持胚胎的发育 。近几年的科学研究发现,黄体酮除了有调节内分泌保胎的作用,还有很好的免疫保胎效果 。黄体酮能促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产生白血病抑制因子,对受精卵的黏附、着床,及胎盘细胞的分化有好处;还能促进母体Th1型淋巴细胞转化为Th2型淋巴细胞,保护胚胎不受免疫损害 。因此,对有早期先兆流产,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女性,黄体酮是可作为常规的安胎药物的 。
近几年,有报道说黄体酮可能导致女性出现体毛增多的现象,但长期的临床观察显示,常规剂量的安胎用药并不会出现上述现象 。而另一种常用的安胎药绒毛膜促性腺素(即HCG),它主要是通过促进妊娠黄体细胞产生孕激素起保胎的作用,但安胎功效没有黄体酮好,但如果黄体酮和绒毛膜促性腺素同时使用,则可增强保胎效果 。
【早期安胎谨防步入三个误区】 宫缩抑制剂主要是针对孕晚期先兆流产或先兆早产时的子宫异常收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