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物理降温手段五花八门 别忘寻找病因

退热措施必须符合发热的病理、生理机制 。酒精擦浴不可取 。

孩子发烧物理降温手段五花八门 别忘寻找病因

文章插图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发热产生的忧虑和恐惧心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 尤其是害怕孩子由于发热而烧出其他病患 , 所以对于退热处理都非常积极 , 似乎烧退了疾病就会随之而去 。在这种急切的心情影响下 , 对医生的诊疗技术优与劣也是以能否很快退热为判断标准 。一些医生受其影响 , 对于发热的处理也越发积极起来 , 所采用的退热手段五花八门 , 而忽略了寻找引起发热的病因 。这种本末倒置的处理往往会严重贻误病情 , 甚至伤害孩子 。
首先必须要明确 ,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 , 而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 , 体温的变化往往与体内的疾病过程密切相关 。不同的疾病可有不同的热型 , 据此有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 。一定程度的发热有利于机体抵抗感染、清除对机体有害的致病因素 , 但体温升高过多、持续时间较长时则会引起机体一系列功能和代谢的改变 。治疗时应针对发热的原因和病情权衡利弊 , 必要时可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 , 针对发热发病学的基本环节 , 采取适当的解热措施 。所采取的退热措施 , 必须要符合发热的病理、生理机制 。
一、发热在临床表现上的3个时相
发热在临床上通常会经历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3个时相 。
1体温上升期
原来的正常体温变成了冷刺激 , 体温调节中枢对冷刺激的信息产生反应 , 发出命令 , 经过交感神经到达散热中枢 , 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和血流减少而出现皮肤苍白 , 导致皮肤温度降低 , 散热随之减少 。同时命令到达产热器官 , 促使物质代谢增强 , 产热随之增加 , 产生寒战 。另外 , 立毛肌收缩 , 皮肤可出现鸡皮疙瘩 。这一时期的热代谢特点是产热增加 , 散热减少 , 产热大于散热(散热减少) , 体温开始上升 。因此在临床上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 , 重者出现寒战并出现鸡皮疙瘩 。
2高温持续期
当体温升高到新水平时便不再继续上升 , 在这个高水平上波动 , 进入高温持续期 。此时产热与散热达到新的平衡 。这时寒战停止 , 并开始出现散热反应 , 病人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 , 血流增多而皮肤发红 , 病人不再感到寒冷 , 反而由于皮肤温度高于正常而有酷热的感觉 , 皮肤的鸡皮疙瘩也消失了 。由于散热增多 , 临床上表现为自觉酷热 , 皮肤颜色发红;由于蒸发水分较多 , 皮肤、口唇比较干燥 。
3体温下降期
经历了高温持续期后 , 由于激活物、EP及发热介质的消除 , 体温中枢发出降温指令 , 散热明显增加 , 产热减少 , 散热大于产热 , 体温回到正常水平 。所以临床上表现为体温下降 , 皮肤潮湿、出汗或者大量出汗 , 严重者由于体液损失过多 , 引起脱水 , 甚至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 。
【孩子发烧物理降温手段五花八门 别忘寻找病因】 如果发热不过高 , 又不伴有严重疾病者 , 可以不急于退热 。仔细观察孩子体温曲线的变化 , 特别是一些潜在病灶的病例 , 如过早给予退热往往会掩盖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