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七夕节的故事

1.关于乞巧节的故事

有关七夕节的故事

文章插图
乞巧节又称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神话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对牛郎星、织女星的记载 。东汉时,传说天帝为媒,让牛郎与织女成婚,但玉帝又令西王母以银簪划河为界,规定每年七月七牛郎才能借鹊桥同织女相会,民间据此传说形成了七夕节,并且一直保留下来 。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
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 。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
“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
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
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
2.有关七夕的故事
七夕的故事

女子问乞巧
七夕的重头戏主要在女孩的身上!因为传说中,织女的手艺极巧,能织出云彩一般美丽的天衣 。为了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间,遂发展出了一种“乞巧”的习俗 。其实这一习俗早在汉代就已形成,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结合 。乞巧用的针就分双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 。
七夕晚上,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看谁先穿过就是“得巧” 。
另一种丢针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阳下爆晒,过了一段时间后,空间中的尘土就会在水面上结成一层薄膜 。这时把针丢在水里,有了薄膜的支撑,针会浮在水面上 。再看看水中呈现的针影,如果成为云彩、花朵、鸟兽之形,就是得巧 。反之,若呈现细如线、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除此之外,七夕当天还得在月下设一香案,供上水果、仙花 。
据载,蔡州有位丁姓女子,十分擅长女红 。
有一年七夕她乞巧时,看到一枚流星掉在她的香案 。
第二天早上一看,原是只金梭 。从此之后,她的“巧思益进” 。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如果夜里有嬉子(一种小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表示该女子已得巧 。
牛郎织女会七夕
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天刚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 。
有一天他的老牛突然对他说:你到河边,会看到几个洗澡的仙女,你拿走那件粉色的纱衣就会有一位仙女留下来作你的妻子 。他来到河边,果然看见几个女子在河中洗澡,于是他拿了岸边一件粉色的纱衣,河中女子洗完后纷纷穿好衣服飞走了,只有一个最年轻的找不到她的衣服,只好呆在那里 。牛郎把衣服送还给她,说:“你就留下来吧,我们同甘共苦,一起幸福的生活!
”仙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得很美满 。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