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爸爸去哪儿》看出的五项育儿启示

导读:充满温情的亲子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结束了 , 但一幕幕让人忍俊不禁又感人至深的画面还留存在不少人的脑海中 。在欢笑和感动之余 , 我们总结出节目中的五大育儿问题 。

从《爸爸去哪儿》看出的五项育儿启示

文章插图
教孩子正确对待输赢
场景:赶小猪比赛 , 林志颖的儿子Kimi求胜心切 , 但他的小猪却不给力 。担心输掉比赛的Kimi开始情绪失控 , 摔绳子 , 大吵大闹 。林志颖在幕后对此表示 , 平时经常给孩子灌输输赢观 , 这一事件值得反思 。
专家解读:现代社会竞争激烈 , 适度让孩子感受输赢观念是有必要的 , 但不要把大人对输赢的虚荣心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要告诉孩子 , 有赢就会有输 , 输是永远无法避免的 。即使是“常胜将军” , 也一定品尝过不少失败的滋味 。当孩子遭遇失败时 , 要告诉孩子尽力就是“赢”了 , 这样远比“努力一点 , 要不然会输”更具鼓励作用 。春节快到了 , 带孩子走亲访友难免有人询问成绩 。家长此时不要强迫孩子说出名次、分数 , 更不要因为孩子名次差让自己面子过不去就责备孩子 。身教重于言传 , 家长陪孩子做游戏时可故意“输”给孩子 , 告诉他得第二名的感受 , 并告诉孩子:“第二名也不错 。不过我要加油追上宝宝 , 争取第一 。”
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
场景:初到条件恶劣的农村 , 田亮的女儿“森碟”田雨橙大哭起来 。田亮起初不知所措 , 像唐僧一样讲大道理 , 却以失败告终 。
专家解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差 , 应对他们大哭大闹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孩子哭闹、发脾气是发泄负面情绪的本能行为 , 但通常方法比较激烈 , 常会阻碍理性思考 。家长应引导孩子用适宜的方式表达情绪 。
孩子哭闹时 , 父母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可以告诉孩子:“爸爸知道你不愿住在这里 , 别害怕 , 爸爸和你在一起 。”让孩子感受到伤心时有人在陪着他 。还可以用一个小游戏来帮孩子消气:在一张厚纸板上画各种生气时的脸孔 , 如横眉竖眼、喷火的鼻孔等 , 引导孩子生气时将脸谱摆在桌子上 , 既能缓和怒气 , 又能让别人了解自己现在的心情 。
家长还要避免4种错误做法:1.以暴制暴 , 如“再闹 , 就给我试试看”;2.当孩子情绪的奴隶 , 如“不哭就给你买玩具”;3.给孩子贴标签 , 如“爱哭鬼惹人厌”;4.轻描淡写 , 如“别垂头丧气了 , 振作一点” 。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场景:田雨橙在节目初期非常不独立 , 但随着节目推进 , 在几次离开了爸爸田亮独自完成任务后 , 田雨橙变成了独立的“女汉子” , 帮妹妹提菜篮 , 帮Kimi抓羊 。而Kimi这个离了爸爸就哭的孩子 , 在一次林志颖狠心离去后不哭不闹 , 独立性大大提高 。
专家解读:许多孩子都是“独苗” , 被许多长辈宠爱 , 导致独立性差 , 离开了父母不知道怎么办 。从心理学角度讲 ,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 需要有机会来自己做决定 , 锻炼决策能力 , 体会自主选择的快乐 。所以 , 无论父母怎样担心 , 也应该给孩子充分的选择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