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情侣过的节日吗

1.七夕情人节到底是跟情人一起的节日?还是一对情侣的节日?谁能告诉我?我的一个朋友说是情人,郁闷了,如

七夕节是情侣过的节日吗

文章插图
浪漫派 用烟花在地里放一圈或组成图形或字,然后与她在中心仰望这片灿烂! 现实派 家庭烧烤和红白葡萄酒—顺便……买条金鱼送给她吧,挑个漂亮的鱼缸 。求爱派
花20块钱,买20个氢气球,把家的屋顶全部飘满,然后,再买几个彩灯,吊在气球下边,有点节日氛围,再就是买些女友爱吃的小零食,等女友回来关了灯,只开几个彩灯,来个浪漫大餐,然后给她说爱的宣言 。节约派 留在家里,打开音乐,大放节日歌,如果有红酒就倒两杯,没有就用白开水,互相举杯庆祝,祝对方快乐健康 。
拿出50元,跟她一起给自己和她母亲买一些她们最爱吃的东西,各自提回家,出来后,再买两张电影票,买点零食 。看完、吃完各自回家,心里也踏实 。纪念派 自己买菜在家做饭,很温馨,可以相拥到外面去感受一下气氛……总之只要两个人在一起,怎么样过都是幸福快乐 。体贴派 我会买她最想要的东西 。
买三朵玫瑰送给她,一起去吃顿好吃的
2.七夕节和情人节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西风玉露一相逢—七夕与情人节 有人说警惕西方文化冲击中国文化,举了情人节和七夕的例子 。冲击不假,但就事论事地说,这个例子欠妥 。
七夕由来已久,有文献可考至南北朝 。其中虽然含著个爱情故事,但纵观荆楚岁时记,东京梦华录,帝京景物记,燕京岁时记等风俗志记载,七夕活动中并无情侣表达爱意这一项 。两千多年的儒教熏陶早就淹没了诗经中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风情 。历朝历代虽然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基本活动一致:妇女礼拜双星以乞巧,以水底针影蜘蛛成网等种种征兆验巧 。
如今,针织缝纫早不再是衡量女子才能的主要标准之一,这些活动自然少为人知 。何况,情人节八九十年代才进入中国,而七夕早在六七十年代已无人问津了 。节日是各民族特定文化传统的集中表现,其盛衰总有内外今古多种社会原因 。以我的管见,中国传统节日的式微内因为主,外因为助 。正如探春说的,一大家子从外面一时是杀不尽的,必得自己从里面先乱起来 。
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中至少半数以上带有祭祀祈祷求福辟邪色彩 。腊月送灶,正月迎喜神,祭祖,走三桥消百病,二月百花生日,观音诞,三月清明扫墓,四月浴佛,立夏享先,五月端午采百药饮雄黄酒除病消灾,六月谢灶曝经,七夕乞巧,中元祭鬼,八月初三灶君生日,中秋妇女拜月,重阳佩茱萸登高辟邪,十月祭祖烧化寒衣,十一月冬至大如年,祭祖迎喜神 。
建国后大部分中国人成了无神论者,统斥之为封建迷信活动加以摈弃,更不用说破四旧的风刀霜剑 。文革结束后大家一方面忙经济建设,没时间重拾众多传统节日的风致;另一方面,年纪大些的人对运动心有余悸,最好不乱说乱动,生长于六七十年代的人对其无从知晓,也无从过起 。如果我不曾有机会在华盛顿大学中文图书馆亲近许多故纸堆,对这些也无从得知 。
相信我的同龄人也不比我幸运多少 。而现如今自信忙碌的二十一世纪新人类当然更难接受欣赏继承这些他们眼中可笑的糟粕 。於是传统节日和节日传统在大众文化中渐行渐远,只剩得些个稀微的背影 。中国文化断层即成现实,八九十年代后渐渐涌入的西方文化乘机填补便不可避免 。
这一填之后要回头重拾失落的文化断片则难上加难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面对的挑战 。洋节本身没有什么是非,是非始于国人如何接受 。圣诞节原本是宗教节日,但时至今日,其宗教意义已经淡到几乎看不见,成了一个世俗的热闹日子 。我觉得中国人过圣诞节没什么可怕的 。举个相反的例子,在美国,尤其是种族繁多的大都会,许多美国人都知道中国的春节,有空的话也会到唐人街热闹一番,看看舞狮子耍龙灯,吃两根春卷来一碗元宵,觉得新鲜好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