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方便了家长伤害了孩子

【寄宿:方便了家长伤害了孩子】“终于有人站出来反对寄宿儿童了 。”儿童咨询专家赵远虹接受时讯采访人员采访时如是说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幼教百年纪念大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朱家雄所长坚决反对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幼儿园,认为“寄宿”幼儿园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
做医生的刘女士坚决不把二女儿送去寄宿,“送去寄宿,你原以为可以省事,结果更麻烦 。”刘女士的大女儿两岁零六个月就被送去“全托”,一直到小学毕业,而且上的是精心挑选的寄宿学校 。现在刘女士一谈到“寄宿”就后悔不已 。“很多人因为没有对比,感觉不到寄宿的问题” 。
刘女士说,“论先天条件,老大比小的要好得多 。怀老二时我还喝了酒,而且又是高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 。但老大寄宿后,她一个月、半个月就生一次病,身体全垮了 。”刘女士发现这个问题并不是个别情况,在老大班里,上寄宿的孩子普遍身体不好,而且个子矮 。“相比而言,老大小时候的独立能力比妹妹强,智商也还行,但她就是只管自己那摊事,好像是个局外人 。而且两个孩子的性格大不一样 。我们都是同样的教育,但小的非常灵动,也会疼人,家里什么事都喜欢参与,但老大就显得木然多了,也缺乏和家里的互动,你关心不关心她好像都无所谓” 。
孩子小的时候是非常需要身体接触的,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都非常重要,但刘女士说,自己的大女儿根本不需要亲密接触 。你想抱抱她,她甚至闪到一边,还问“你干什么” 。
有的父母对孩子上寄宿制幼儿园很满意,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孩子很乖巧,学会了自立,平时上床睡觉都不用父母管 。有的父母还到处夸耀自己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给妈妈端杯水,很懂事 。
北京大学儿童心理博士易春丽尖锐地指出,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是幼儿园老师要求的,孩子好像是在完成任务 。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 。“这么小的孩子就不需要和父母的交流互动,不需要在睡觉前听妈妈讲故事,这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
在易春丽看来,过早将孩子送去“寄宿”是非常残酷的,孩子年龄越小所受的伤害会越大 。接受时讯采访人员采访时,易春丽毫不客气地将寄宿制幼儿园斥之为“高级的孤儿院”,她说,“在这里,孩子的物质需求不缺乏,但情感的需求是缺乏的,幼儿园的老师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因为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感受不一样 。父母两人照看一个孩子与一个老师照看多个孩子,其情感的投入也不一样 。”
“从某种意义上说,用‘铲除’这样的词对待‘寄宿幼儿园’也许都不过份 。”赵远虹说,很多家长并没有看到“寄宿”将有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心灵上的伤害,还自认为“寄宿”对孩子有利,甚至是最好的方式 。问到这些家长原因时,大都以“全托”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尽早适应集体生活为理由 。殊不知,家庭最大的作用是给孩子“根”的概念,如果“根”的概念形不成,孩子的所属感就很淡漠,同时极易误认为被父母抛弃 。
赵远虹说,孩子在婴幼儿年阶段(0岁至3岁)应以专人照顾为益,因为每个孩子身体发育的速度不尽相同 。比如肠胃的发育,有的三餐饭过多,有的又太少,掌握对大小便的控制也不是依赖大人的意愿,而取决于孩子内在的生理发育基因 。有的父母只注意幼儿园的硬件设备的优劣,全然不顾这种全天候幼儿园有可能给孩子造成的情感发育遗憾 。这种遗憾一旦形成,首先表现在对家庭成员的冷漠,对社会理解的模式化和单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