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常见腹泻种类,如何防治宝宝腹泻?

小儿腹泻是两岁以下婴幼儿的常见病,容易对宝宝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那么,什么是腹泻?婴幼儿有哪些常见的腹泻种类?中医如何治疗腹泻?家长如何预防宝宝腹泻?请看下文 。
1.什么是腹泻?
腹泻是一组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儿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在6个月–2岁的婴幼儿尤为多见,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
2.腹泻的分类
腹泻按病因常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多为病毒(如轮状病毒等)、细菌(如大肠埃希菌等)所致,后者多与饮食不当或气候变化相关 。
按病程长短,一般分为急性腹泻(<2周)、迁延性腹泻(2周–2月)、慢性腹泻(>2月)三类 。
按病情的轻重,可分为轻型腹泻(胃肠道症状较轻,不伴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和重型腹泻(胃肠道症状重,有脱水及全身中毒表现) 。
【婴幼儿常见腹泻种类,如何防治宝宝腹泻?】3.婴幼儿常见的腹泻种类
(1)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

婴幼儿常见腹泻种类,如何防治宝宝腹泻?

文章插图
本病常经粪–口途径传播,多发生在6个月–2岁的婴幼儿,起病急,常伴发热、呕吐,一般先发热,随后出现呕吐,继则出现腹泻,大便多为水样或蛋花汤样,常伴脱水、水电解质紊乱,本病为自限性疾病,西医一般采用退热、止吐、止泻、补液等对症治疗,病程大约3–8天 。
(2)细菌性腹泻
常见大肠埃希菌感染,多见于夏季,一般为急性起病,多伴有高热、恶心、呕吐、腹痛等,腹泻频繁,大便呈粘液状,带脓血,有臭味,大便镜检可见大量的白细胞,严重者可出现意识改变甚至感染性休克,常选用对症的抗生素治疗 。
(3)饮食因素所致的腹泻
常见于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多因饮食量不当、突然改变食物品种、过早进食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物、过早添加辅食、乳糖不耐受等引起,一般大便中多有不消化的食物或奶瓣,改变饮食结构后大多数可以自行痊愈 。
4.中医对腹泻的认识
中医称本病为“泄泻”,“泄”是指无形能量的丢失,“泻”是有形物质的损耗,临床所见,患儿除了大便次数多以外,常有神疲乏力、精神倦怠,甚至囟门凹陷、尿少、脱水、烦躁不安等表现,正所谓: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脾,病因主要是内伤乳食、感受外邪、脾胃虚弱等,脾虚湿盛是基本病机,运脾化湿是总的治疗原则 。
一般根据有无脱水伤津等表现分为常证与变证两大类 。限于篇幅,本文以常证为主进行讲解 。
5.中医分型论治
中医认为婴幼儿腹泻主要有伤食泄泻、风寒泄泻、湿热泄泻、脾虚泄泻等类型,并针对不同病因,分别用消食导滞、疏风解表、清热利湿、健 脾益气等法,若有明显的脱水等变证表现,需及早治疗变证,要注意液体疗法的运用 。
(1)伤食泄泻
多因饮食不节导致,主要表现有:发热或不发热,大便稀溏,夹有不消化的食物,腹胀腹痛,大便酸臭或臭如败卵,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臭,矢气臭秽,舌苔黄厚腻等,常选用保和丸/颗粒治疗,一般恢复较快 。
(2)风寒泄泻
此类腹泻夏秋季较多见,多因感受风寒湿等邪气所致,主要表现有:发热或不发热,鼻塞流涕,大便清稀而次数多,夹有泡沫,臭气不甚,便前腹痛肠鸣,舌苔偏白等,常选用藿香正气水/口服液/滴丸/胶囊、丁桂儿脐贴等药物治疗 。
(3)湿热泄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