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补钙增加肾脏负担 维D摄入过量会致病

枕秃、夜啼、烦躁易怒……当婴儿出现这些症状时,不少家长第一时间就会联想:孩子是不是“缺钙”了?
近年来,各类补钙产品的“轰炸式”广告宣传,拉动了“全民补钙”的热潮,不少人认为即使不缺钙,服用补钙产品也能强筋壮骨,有益无害 。
然而,儿保科医生指出,不能只靠症状来判断是否缺钙,一般来说,婴儿通过食用母乳或配方奶,就能满足日常所需的钙量,盲目补钙不仅会增加肾脏代谢负担,还会影响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 。
此外,大家通常所认为的“缺钙”现象,很多时候是由于缺维生素D导致 。维生素D不足,会造成钙无法被吸收,但过度补充维生素D则会产生异位钙化等问题 。
摸骨头知“缺钙”?
香港医生不建议补钙
最近,轩女士四个月大的宝宝出现了“腿抖”的问题,加上孩子之前就有枕秃,她马上就想:孩子是不是需要补钙?到了医院,当得知轩女士每天母乳喂养孩子6-7次,每次近150毫升后,医生表示,每天喂养的母乳中所含钙量已经足够了,孩子腿抖需考虑其他病因 。
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医生黄于娟表示,在经济条件不好、奶制品供应不足的时代,缺钙的现象常有发生,现在营养水平好了,但很多人的观念依然陈旧 。“香港的医生很少会诊断孩子缺钙,也不会建议补钙,但在大陆,很多非儿科专业出身的医生常常摸摸孩子的骨骼就断定孩子缺钙了 。”
黄于娟说,缺钙的情况大多出现在农村,在没有吃奶或很早开始吃辅食的孩子中 。
“0-6个月的孩子每天需要300毫克的钙,7-12个月的孩子还要再多100毫克 。”黄于娟告诉采访人员,一般1000毫升母乳或配方奶中所含的钙已经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
检测并非很准确
关键看摄入和吸收量
如何检测孩子体内的钙含量?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儿科学博士刘一心表示,目前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测量方式,血钙、骨密度等都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黄于娟则介绍,小年龄组一般不进行骨密度检测 。“骨质沉淀需要时间,不足六个月的新生儿做骨密度检测容易偏高,不够准确 。”
“不能仅靠一些症状就断定孩子缺钙,首先应该看孩子摄入和吸收钙的量,如果摄入的量够了,吸收也没问题,就不可能是缺钙 。”黄于娟医生告诉采访人员,平均每天有30个出现了所谓“缺钙现象”的孩子被家长带来就诊,其中大概不到30%的孩子是真正缺钙的 。
黄于娟介绍,需要额外补钙的情况,大多出现在早产儿、多胎儿或是足月小样的婴儿当中,而且补钙时最好使用单一的钙剂或钙片,如果同时补多种元素反而会抑制吸收 。“最好是缺什么补什么,很多人都想花一分钱补多样元素,但像钙和锌都是二价离子,同时在体内反而会抑制吸收 。”
“枕秃”就是缺钙?
缺维生素D才是真相
“很多大家以为的缺钙现象,其实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 。
”刘一心介绍,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储存及利用,如果钙的摄入量充分,但缺乏维生素D,还是会出现多汗、夜惊、好哭、枕秃或环形脱发等现象,严重的还可导致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
刘一心指出,每日摄取400-800UI维生素D可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黄于娟建议,如果是纯母乳喂养的孩子,在出生两周后即可通过食用鱼肝油补充维生素D 。
刘一心还提醒家长,应多加强孩子的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时,皮肤中的无活性维生素D可转化为有活性,在机体内发挥作用 。黄于娟估算了一下,每天照射阳光两个小时,皮肤组织可合成200-300UI的维生素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