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古代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 。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

关于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古代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文章插图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三十里设一驿站 。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 。
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用军用邮驿来运送荔枝 。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六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五百里 。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可分为三种,即:步递、马递和急脚递 。由于皇帝的重视及战争需要,宋朝军事通信十分发达,沈括《梦溪笔谈》中曾写道:“急递最速,唯军兴用之 。”在全国各地军事要道上,每五公里设一急递铺,辖铺兵五至十人,铺长以上有节级军官管理 。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 。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 。急递可日行二百公里,专门传递军事消息 。宋神宗时又设金字牌急脚递,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
关于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古代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文章插图
收集在《永乐大典》中的《金玉新书》是两宋递铺法规总集,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古代较为完整的一部通信法规,规定:凡是交急脚递或马递传送的文书,要当着官员面实封装入筒内,叫做“实封入递”;宋朝为了确保邮驿的传递速度,在机构设置方面“均地理”,在时限方面要求“谨时刻”,在布局方面要“亭传相望”,在监督检查方面“分置巡辖”,制度相对较为完善 。驿站是传递政府公文的机构,很长时期禁止寄送私信 。直到985年,宋太宗才诏令臣僚,允许臣僚把他们的家信交驿附递,这是我国私邮的最早记录 。
【关于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古代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北宋建立的一套较为健全的递铺组织,特别是急递铺组织,为以后各朝所继承,一直延续到清末 。我国现存的姑苏驿亭遗址,位于苏州,建于宋代绍兴十四年(1144),现有清人题联:“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 。”不由让人遐想当年驿道上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