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秘而不宣的经商十诀 做生意的十句口诀

【古人秘而不宣的经商十诀 做生意的十句口诀】

古人秘而不宣的经商十诀 做生意的十句口诀

文章插图
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商业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商业活动中逐渐培育出中国商人“秘而不宣”的经营谋略,归纳起来为“经商十诀” 。
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为将者不可不察也 。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常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 。他以战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 。遂选陶地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世贾,“陶朱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 。《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 。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 。这种“不惟任时,且惟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江苏扬州,地处南北要冲,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货往频繁 。其地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众多商人纷至沓来,一时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这里定居经营 。有名的徽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称雄江湖 。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 。”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 。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 。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 。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机的变化 。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 。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 。他曾说:“我做买卖,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计谋,如孙膑和吴起那样善于判断,还能像商鞅执法那样说到做到 。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随机应变,其勇敢不能当机立断,其仁爱不能恰当地取舍,其倔强不能坚持原则 。所以,这种人跟我学经营之道,我也不会教他的 。”这段话,把他掌握贱买贵卖时机的“时断”与“智断”阐述得淋漓尽致 。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都被后世商人所称道 。他凭着自己的这套经营谋略,精心经营,以至家累千金 。
三、见端知未,预测生财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为雪亡国之耻,终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当得知吴国大旱,遂大量收购吴国粮食 。第二年,吴国粮食奇缺,民不聊生,饥民食不裹腹,怨声载道,越国趁机起兵灭了吴国 。苦心人,天不负 。越王终成霸业,跻身“春秋五霸”之列 。这里越王勾践作的是一桩大买卖,他发的财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个国家和称雄天下的霸业 。是商贾之道在政治上运用的成功典范 。《夷坚志》载,宋朝年间,有一次临安城失火,“殃及鱼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铺也随之起火,但是他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出城采购竹木砖瓦、芦苇椽桷等建筑材料 。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市场上建房材料热销缺货,此时,裴氏商人趋机大发其财,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和百姓的需要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