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到来话民谣 冬至的歌谣


冬至到来话民谣 冬至的歌谣

文章插图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又是冬至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民间称之为“大冬”,也叫“长至节”“贺冬节”“亚岁”“ 冬节”等 。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冬至的民谣,或歌时令节气,或咏饮食习俗,使得冬至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
冬至,顾名思义,冬天至矣,是“进九”的第一天,从这天起,便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季,人们便开始数九消寒,盼望春回大地 。古时,流传最为广泛的民谣当属九九歌谣 。这首民谣,经历史传承,一代一代地传递着冬春交接的时令变化,歌咏着人们对春天的期盼 。目前大江南北流传最为广泛的九九歌谣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干晴冬至邋遢年”,“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这两句民谣是历代劳动人民对冬至与春节天气关系总结的宝贵经验 。意思是说,冬至如果天气晴好,则春节将是阴雨天气,道路泥泞;反之,如果冬至是阴雨天,则春节将会是晴好天气 。
“冬至月头,卖被买牛;冬至月中,日风夜风;冬至月底,卖牛买被 。”意思是冬至日如果在农历十一月上旬,就是暖冬;如在中旬,则会多风;如在下旬,这个冬天便会十分寒冷 。
“过了冬至,一天长一葱 。”从冬至开始,白昼的时间渐长,人们常以中午门前的日影为标尺,发现白天一天比一天长,长度则大约是一根葱那么长,因此便有了这首民谣 。
“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先生不放假,学生不把钱,先生放一天,学生把一千 。”民国初年,中国按春夏秋冬每季各设一节,冬至即为冬节 。冬至日,各学校学生争相传咏这一童谣,以示冬至也是新年的习俗 。旧时,民间有冬至吃汤圆的食俗 。据《清嘉录》记载,冬至以糯米粉为面团,内包肉、莱、糖、果、豇豆、赤豆沙、萝卜丝等蒸成 。主要充作供品,也可赠送亲邻或待客,是冬至亚岁宴上的必备食品之一 。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 。”这首广泛流传的民谣,有着民间的大智慧 。人们认为,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是进补的最好时间 。从冬至这天起在饮食上注重补养,身体才会强健,来年春天才能够很好地应付农事 。
【冬至到来话民谣 冬至的歌谣】“冬至百六是清明 。”这句民谣明确地告诉我们:从冬至当天数起,过106天就到清明了 。那可是翠柳如烟,桃蕾绽放,莺雀和鸣的春天啊,这句民谣不但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准确推算出从冬至到清明的时间,同时还提醒人们勿忘农时,利用冬闲,早为明年春耕作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