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国宝瓷器走进北宋 北宋官窑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当时北宋的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2019年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2019年,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叁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叁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 。支持第叁种说法的人较多 。

探索中国国宝瓷器走进北宋 北宋官窑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文章插图
北宋官窑瓷的基本特征:
1、胎有灰白、灰褐两种,胎骨较为厚重,紫口铁足是共性 。
2、釉色有天青、粉青、虾青、月白、油灰、鳝鱼黄等釉色 。绝大部分器物,胎釉与汝瓷有极其相似之处,官窑的釉色更趋向追求玉色 。
3、造型多为祭祀、文房类:炉、瓶、尊、洗、盆、觚等,尊、觚系仿商、周青铜器造型 。
4、开片为金丝铁线与冰裂纹同存,开片有大、小之分,大器小开片与小器大开片都是难得之物,开片纹自成体系,独树一帜,不同于北宋任何窑口的产品 。不开片器物应是该窑的极品,是胎釉膨胀系数一致所造成 。
5、烧制方法,有支钉支烧和垫饼支烧 。支钉支烧的器物,支钉痕迹稍大,多数器物是采用垫饼支烧 。
6、北宋素有汝官不分,与汝窑的区别:金丝铁线的区别、紫口铁足的区别、胎体厚重的区别(与民汝不能一概而论),釉下直观的区别、开片纹自成体系的区别
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是父与子的关系,从遗传学讲,有其共同特征:器物紫口铁足,釉下气泡密如攒珠,釉面开冰裂纹片,个别器物采用大支钉支烧,这些均体现了两个窑口的共性,验证了"袭故京遗制"的文献记载是准确的 。
探索中国国宝瓷器走进北宋 北宋官窑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文章插图
南宋人叶宝真的《垣斋笔衡》云:“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这条记载文字虽不多,但值得注意的问题却有不少 。第一,北宋以前北方承烧御用白瓷的窑口有河北的邢窑、定窑及河南境内的窑场,其中,定窑的产量最多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塬吴越王钱弘亻叔还曾向宋太宗进贡了“金装定器二千事” 。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增加每一窑的装烧量,降低生产成本,定窑于北宋中期开始采用覆烧法焙烧瓷器,故碗、盘类器物口沿的釉在入窑前刮去,烧成后即形成“芒口” 。不过,朝廷不喜爱定窑瓷器,绝不是因为它“有芒”,道理很简单,只要朝廷需要,定窑必然是不惜工本地按要求烧造,岂会把为降低成本而影响美观的覆烧法用到御用瓷器上?第二,统治者偏爱青瓷由来已久,这种倾向是受人的自然审美意识支配的 。而朝廷命汝州烧造青瓷之际,正是越窑“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时,这显然不是巧合 。第叁,汝州受命烧制宫廷用瓷的窑场,属于州府一级的官窑,与此同时,“河北、唐、邓、耀州”皆为向朝廷上贡青瓷的地方 。第四,耀州窑是北方最早受越窑影响而发展起来的青瓷窑口,五代时就已烧造一定数量的宫廷用瓷,北宋时则以50件的数额承烧土贡青瓷 。其产品的釉呈青绿色,类似越窑的“秘色瓷”,所以被称作“越器” 。汝窑青瓷既然“为魁”,那肯定与之有较大的区别,这种区别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关键的差异在于釉色 。汝窑创烧出以往未曾有过的天青釉,无疑会使统治者激赏不已,这不仅是因为它的颜色新奇而出类拔萃,更重要的是它把浩瀚、深邃、神秘的蓝天的颜色带到了以天子自居的皇帝的生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