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观察能力受限制的年龄


小孩子的观察能力受限制的年龄

文章插图
观察能力受年龄的限制 。孩子观察的效果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 ,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 , 物体的形状是认识物体的主要标志 。孩子对物体的知觉 , 首先是物体的形状、大小 , 其次才是物体的颜色 。孩子观察的效果还受他们的知识经验、思维定势、情绪、智力活动的习惯等等的影响 , 年龄越小的孩子 , 受各项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 , 观察的目的性越差 。
我国心理学家通过对儿童观察发展的研究 , 把学龄前孩子的观察按有意性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3岁之前)不能接受所给予的观察任务 , 不随意性起主要作用 , 
第二阶段:(4岁左右)能接受任务 , 主动进行观察 , 但深刻性、坚持性较差 , 
第三阶段:(5岁左右)接受观察任务后 , 开始能坚持一段时间 , 进行观察 , 
第四阶段:(6岁左右)接受观察任务后 , 能坚持较长时间 , 并能不断分解目标 , 反复进行观察 。
学龄前孩子的观察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观察的目的性较差 。孩子观察的目的性是一个逐步发展的的过程 。实验证明:3岁孩子的观察已经带有一定的有意性 , 但水平很低:4-5岁孩子观察的有意性有了很大提高 , 能用语言表达观察的目的 , 组织自己的感知 , 简单表述观察结果:5-6岁孩子的观察力己经得到初步发展 , 他们的观察更富于目的性 , 能够按照活动的任务和大人的要求进行观察活动 , 能够在大人的指导下持续观察15分钟左右 , 而且很多孩子能够用内部语言调节支配自己的知觉活动 。但他们还不善于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的任务 , 观察持续的时间还不长 , 清绪和兴趣在观察过程中还起很大的作用 。
二是观察容易受到干扰 。由于孩子注意力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 容易受干扰而产生分心和分散注意力 。所以 , 学龄前孩子在进行观察活动时 , 容易受到外来事物的干扰而促使他们转移目标 ,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 。孩子到了6岁左右 , 一般可以做到排除干扰 , 依照计划进行观察 , 但仍然要看观察的对象是否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 而且观察不能持久 , 孩子观察事物的持久性和稳定性都较差 , 越小的孩子观察的持续时间越短 。
【小孩子的观察能力受限制的年龄】 三是观察不够细致 , 学龄前孩子的观察一般不够全面和细致 , 年龄越小的孩子观察越不细致 。3--4岁的孩子一般只看到事物机略的轮廓 , 很少自觉地注意荫蔽和细徽的地方 , 并且很少作有选择的观察 。对感兴趣的事物就反复地看 , 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直到5-6岁 , 孩子才会在大人的指导下进行较为全面和细致的观察 。但他们还不善于从整个事物中发现其内在联系 , 发现其一般的过程 。在教育的影响下 , 孩子观察的概括性会不断地提高 。
四是观察不够独立 , 孩子的观察极容易受到父母、教师和其他孩子暗示的影响 , 因而不够独立 。在5-6岁的孩子面前展现一幅图画 , 他们常常会被整个画面吸引着 , 看看这里 , 又看看那里 , 不能很好地组织自己的知觉进行观察 。而且他们在观察时极易受到旁人暗示的影响 , 对图画上明显的特征视而不见 , 只关注次要的东西而把主要的东西给忽视掉了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孩子的观察力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形成的 , 培养方法不同 , 效果也不一样 。不得法的培养会限碍孩子观察的效果和观察力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