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传世哥窑 哥窑瓷器特征及价值

宋代瓷器取得了很大成就,名窑遍布全国,其中“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最负盛誉 。宋代哥窑作为迄今为止尚未找到确切窑址的名窑令人倍感神秘,哥窑瓷器以其淳朴大方的外型、错落有致的开片纹理、单色纯净的釉色闻名于世 。除此,宋代哥窑传世瓷器传世量极少,后代多有模仿,不乏明清仿哥窑之杰作,受世人追捧收藏 。但不论是宋代哥窑还是后世仿品,二者在收藏界的流传十分有限,罕于出现在拍卖市场,其投资收藏价值与日俱增 。


【宋代传世哥窑 哥窑瓷器特征及价值】开片引出传说
哥窑,亦称“哥釉”,即泛指釉表有人工开片的器皿 。哥窑质细色润,纹饰美丽,自古以来便受到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据记载,哥窑源自南宋 。但关于它的窑址问题一直困扰着考古界,有龙泉窑址说,有杭州琉田窑址说,也有景德镇窑址说,众说不一 。明嘉靖《七修类稿续编》中说:“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 。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 。在民间关于这段记载还有个通俗的版本——“传说古时,浙江龙泉青瓷世家有二人烧窑,弟弟嫉恨哥哥的烧窑技术高明,他偷偷在哥哥配好的釉料中添加了许多草木灰,想让他烧出坏的瓷品 。被蒙在鼓里的哥哥照常烧窑,烧好后开窑一看,满窑瓷器釉面全部裂开了,但裂的纹理很奇特,谁料,人们却对这种带有裂纹的瓷器产生了极大兴趣,一抢而空 。从此,哥窑瓷器名扬天下 。”

宋代传世哥窑 哥窑瓷器特征及价值

文章插图
南宋 哥窑灰青釉贯耳八方贯耳壶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民间传说归传说,哥窑瓷釉面上的开片形成原理其实是在烧胎过程中,釉的膨胀系数不同而造成的 。这种原本是烧制过程中的缺点,却因其开片的自然美观而受到了清代乾隆皇帝的特别喜爱,曾赋诗不下十篇,除了文前一首外,其中还有一诗赞哥窑瓷是“色暗纹彰质未轻,哥窑因此得称名” 。由此可见,这便是哥窑瓷之所以令人珍视的缘由,也因此不难理解从宋元至明清,直至现今仍有人仿制的道理了 。
哥窑瓷釉面开片有三种,大的纹片称冰裂纹,小的纹片称鱼子纹或百圾碎,另有一种大纹片中夹杂小纹片,因大小纹片颜色不同,则为金丝铁线,即所谓的“百圾破” 。但通常我们所见的传世哥窑瓷多以小纹片为主,且多仿古代青铜器造型 。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大黄等多种色调,釉色却以灰青为主,也有米黄色和浅灰青色 。其器物有碗、盏、盘、杯、洗、瓶、盂等 。
宋代传世哥窑 哥窑瓷器特征及价值

文章插图
哥窑青釉菊瓣式盘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代传世哥窑 哥窑瓷器特征及价值

文章插图
哥窑五足洗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藏
鉴定哥窑瓷器除了“金丝铁线”和“紫口铁足”之外,还有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但又极易被人忽视的特征——攒珠聚球 。“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 。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 。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 。聚球气泡比攒珠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的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 。“攒珠聚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